「辩论」当今中国,医患矛盾的成因中,观念问题是核心
(附资料与链接)
某场交流赛准备的辩题吧,打比赛那段时间,我就觉得经济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头(好吧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持方的意思),但是最近我室友因为肚子疼的原因,去了医院一趟,当时她知道自己吃撑了只想找医生拿一点药,但是去了医院之后,医生基于各种疾病可能的百分率,进行了不下1小时的排查,B超什么的全部做了,然后账单感人(手动向她摸摸头)。
其实她也不是掏不出钱/会特别在意这些钱的人,但是她还是抱怨了很久,因为我妈妈在医院工作的原因,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排查疾病/疾病检查的程序,现状是大家抱怨医生(甚至觉得是在拿回扣「当然不排除这个可能性」),医生有时候也觉得无奈,然后不愿意建议,变得冷漠(或者说尽量展现出冰冷,告知的语气),一方面是医生也不敢,因为患者太多了(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接受你的建议/曲解你的建议的人);另一方面医生也很累(在一些论文的研究中会发现当今医患资源的严重不匹配)。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个东方卫视的纪录片:急症室故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51782/
www.bilibili.com
————————————————————————
当今中国,医患矛盾的成因中,观念问题是核心。
开宗明义,医患关系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基于权利、义务形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矛盾是根本内因,纠纷是矛盾外化表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患纠纷数持续快速增长,案件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医闹”行为的发生率超过90%。医患矛盾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矛盾就是医方与患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处于对立、排斥甚至冲突的状态。观念问题是指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看法、理解。经济问题在医患关系中表现为因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当今中国,观念问题在医患矛盾中占主导作用,故我方认为观念问题是核心。
首先,「经济问题正在解决,观念问题仍然严峻」。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上升,我国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政府的投入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3万亿元,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了7.2%。经济问题不断解决,而观念问题却仍然严重。三甲医院接诊超过80%的病人,下级医院资源过剩。“什么病都要去大医院看”“权威医生接待才可靠”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模式,上级医院资源人均2小时的等候与3-5分钟的接诊时间对比,为医患矛盾的发酵酝酿了情绪基础。
其次,「大部分医患矛盾问题都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在医疗过程的治疗阶段中,患者需要医生用专业医学知识能力解除自身病痛,处于弱势。而在治疗后随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话语权的丧失,患者的力量开始上升,成为了事实上的强者。这种不同阶段互为强者形成的怀疑心理,使得医患关系更趋紧张。“权威专家”的接诊后,高预期值使得过程与结果的偏差转移到医者身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必然将祸水引入医者。2012 年哈尔滨杀医案发生后,竟然有六成网友投票表示高兴。患者对医者的不信任,防范与怀疑心理,是后续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再次,「解决了观念问题就化解了医患矛盾」。
医者觉得患者无“理性精神”,患者嫌医者“无人文情怀”,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双方怨声载道产生恶性循环。但其实,医者与患者,求救与施救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即使患者得到救治。规范观念后的医患关系,患者理性选择,医者不受重负,医患之间和谐交流,坦然相处,从而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论文资料:(侵删)
从医患矛盾成因分析看尊医伦理构建*
靳光辉,徐思美,张 荣,黎 梅,李大权
第31 卷第5 期Vol. 31 No. 5
(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276152619@ qq. com)〔摘要〕在医患矛盾形成过程中,或者患者未得到尊重,或者医者未得到尊重,从而激化医患矛盾。传统 的医学伦理理论多在探讨前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伦理思考,单方面强调医德培养,缺乏对医患关系的 理性认识。过多地强调医者义务与患者权利,在患者德行方面要求和规范相对不足,更是忽略对医者权利
的尊重。从医患矛盾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尊医伦理,并在尊医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对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患矛盾; 尊医伦理;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 - 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565( 2018) 05 - 0591 - 06
DOI:10.12026/j. issn.1001 -8565.2018.05.07
A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ctor - Respected Ethics from the Cause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JIN Guanghui,XU Simei,ZHANG Rong,LI Mei,LI Daquan
(BijieMedicalCollege,Bijie551700,China,E-mail: 276152619@qq.com)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octor - patient conflict,patients are not respected,or doctors are not respected,
thus intensify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patients and doctor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medical ethics mostly discusses the former,that is“patient - centered”ethical thinking,unilateral emphasis on medical ethics,the lack of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octor - patient relationship,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obligation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rights,demands and norms in patients’virtues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but also ignores respect for the rights of doctors. Based on the cause analysis of doctor - patient conflic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doctor - respected ethic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octor - respected ethics thought.
Key words: Doctor - patient Conflict; Doctor - respected Ethics; Doctor - patient Relationship
医患矛盾被认为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应从化解医患矛盾入手。正如诊治疾病一样,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 关 系 ,也 必 须 得 对 症 下 药 ,才 能 药 到 病 除 。 那 么 ,当 前医患矛盾激化、医患关系紧张的病因又在哪里 呢? 要如何对症下药? 本文将试着对医患矛盾成 因进行分析,挖掘医患矛盾问题根源,以期找到解 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路径。医患矛盾 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外因和
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指社会、法律、教育、媒体等医 患主体之外的因素; 内因指医患关系两大主体的问 题,即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1 医 患 矛 盾 形 成 的 外 因
国内外学者在医患矛盾成因上开展了许多研 究,主要集中在医患主体之外的因素中寻求答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 社会因素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矛盾的产生与激化有其社会根源。有学者将之归结为政府在医 疗 投 入 方 面 的 不 足 、不 均 与 体 制 机 制 不 完 善 [ 1 ] ,形 成了医患矛盾激化的一个基础环境。一方面,医疗 投入不足,卫生资源缺乏,导致医患之间呈现供不 应求的状态,有时出现患者之间争抢医疗资源的情 况,甚至一些无证行医、医托等违法分子进入医疗 市 场 ,扰 乱 医 疗 秩 序 [ 2 ] 。 最 终 ,受 伤 害 的 是 患 者 ,进 一步激化医患矛盾; 另一方面,城乡医疗投入比例 失衡,导致拥有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 足[3],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难以解决,成 为加剧医患矛盾的一个原因。此外,医疗收入分配 机 制 不 完 善 ,甚 至 出 现 医 疗 红 包 、医 疗 贿 赂 、选 择 患 者和医疗服务差别化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部分医者的逐利性,激化了医患矛盾。
1. 2 法律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部
分民众法律意识不强,表现为不知法、不守法和不 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有些患者利用 一些医院、医生息事宁人的心理,在医疗纠纷和医 疗事故处理上,不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取 粗 暴 的“医 闹 ”途 径 解 决 ,一 度 出 现“小 闹 小 赔”“大 闹大赔”和“凡闹必赔”现象。而一些医者为了在医 疗 纠 纷 和 医 疗 事 故 发 生 后 ,能 够 “ 举 证 ”,而 导 致 保 护性医疗文书的出现、重大检查的滥用和保守性治 疗的开展。医患互信丧失,医疗活动只能依靠各式 各样的“同意书”“辅助检查报告”来维系,医患关系 为 此 逐 渐“契 约 化 ”。 医 者 以 此 在“举 证 倒 置 ”的 法 定程序下证明自身“清白”,然而却导致大量医疗资 源 浪 费 ,也 加 重 患 者 经 济 负 担 ,导 致 患 者 的 不 满 ,成 为激化医患矛盾的一个方面[4]。
1. 3 教育因素一方面,为了解决卫生人才的严重不足,各
大高校扩招,医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沦 为普通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行 业准入标准; 另一方面,医学生教育出现重专业 能力、轻医德素养培育的现象[5]。这些教育因 素,导致了部分医务工作者素质低下,医德不 彰[6]; 再者,国民教育的不足,民众对医学知识的 欠缺,导致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医疗常识的不了 解,对医生报以过高的期望等。这些都与医患关 系的恶化有一定关系。
1. 4 媒体及其他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部分媒体在医患矛盾和医
疗纠纷中起到了激化的作用。比如 2010 年深圳“缝 肛门”事件、2011 年的深圳“八毛门”事件、2013 年泉 州“烤婴门”事件、2016 年的徐州“偷肾门”事件等,调 查结果多与媒体报道不符。这些舆论报道,在凸显医 患矛盾的同时,不仅不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反而多 是为了博取眼球,或断章取义,或曲解事实,或选择性 报道[7]。新闻媒体的不实与渲染,可谓正能量传递不 足,负能量影响巨大[8]。医患矛盾激化,部分信息媒 体难辞其咎[9]。有学者认为,繁重的医疗任务和“一 对多”的医患诊疗模式下,医患沟通严重不足。科技 的发展进一步物化了医患关系,导致医师过度依赖于 辅助检查,减少了医患之间的沟通[10],成为医患矛盾 加深的又一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文化信仰、个人意识 等在医患关系的维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 改 革 开 放 ,中 西 方 文 化 交 融 、碰 撞 ,传 统 文 化 受 到 现 代、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一些无信仰、无道德、无 底线,唯利是图的思想大行其道,医患冲突不断[11],矛盾不断。
综上所述,医患矛盾形成的外因是多方面的。目 前 ,国 内 外 学 者 主 要 是 从 社 会 体 制 机 制 、法 律 、教 育 、媒 体 、沟 通 、文 化 信 仰 等 外 在 的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但是,医患关系作为一组伦理关系,其矛盾核心是 医患主体双方的问题,医患本身才是医患矛盾问题 的内在原因和根源所在。
2 医患矛盾形成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 据 ,外 因 是 事 物 运 动 、变 化 、发 展 的 条 件 ,外 部 因 素 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12]。医患关系问题,终 究是人的问题,离开医患关系两大主体“医生”和
“ 患 者 ”去 思 考 是 脱 离 根 本 的 、不 彻 底 的 ,也 是 舍 本 逐末的。本文重点从人的角度,去研究医患矛盾形 成的根本问题,大致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 1 医患身份差别
医方和患方共同构成医患关系,二者在医患关 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患方为 求救者,医方为施救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患 关系如何演化,这一点都是不变的。这种求救与施 救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 目标是一致的,即使患者 得到救治。但由于双方身份的差别,在现实的诊疗情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在某一时段中,患者可能只求诊、求治于某一医者( 临床主管医 师) ; 但作为医者,不可能只为一位患者服务。这就 导致患者的需求可能得不到及时满足,从而产生矛 盾。另外,即使有足够多的医生,解决了医患这种
“一对多”的诊疗模式,使患者的需求随时能够得到 满足,但这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矛盾发生,而不能完全消除医患矛盾。因为作为施救者一方,医生无论知识与能力都是具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也 做不到———能够接诊和处理所有疾病; 而对于求救 一方的患者,是希望医生都能够治愈疾病,药到病 除。这种诊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与患者求诊、求治 的迫切性以及对诊治怀有较高期望值之间难免出 现背离,从而为医患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 2 医患义利冲突
患者求诊,希望康复; 医生施救,也是为了患者
康 复 ,两 者 目 标 具 有 共 同 性 。 同 时 ,通 过 诊 疗 活 动 ,患 者 获 得 健 康 ,医 者 得 到 肯 定 ,收 获 报 酬 ,两 者 利 益 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二者在医患关系中角色与 身份的差异,导致二者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一定 的义利冲突。
从义务方面说,传统的医德理论更多的是强调 医者义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患者义务和道德。即使今天的多数医学伦理理论,在讨论患者义务 时,仍是基于患者健康利益的。医患义务的不对 等,导致医、患心理的普遍不平衡。一些患者认为 医者治病救人是其职业要求,也是其基本义务,理 所应当; 况且,医者也获取了应得的报酬,医者与其 他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
“ 服 务 员 ”而 已 。 医 者 则 认 为 ,身 为 医 生 ,一 切 为 了 患 者 ,一 切 以 患 者 利 益 为 重 ,却 得 不 到 起 码 的 信 任 、肯定和尊重。如“偷肾门”事件之后,大部分民众建 议在每所医院的每个角落都安装摄像头,监视医者 的一举一动[13]。尽管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但患者和 民众对医者的信任程度就可见一斑了。医者会想:既然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并无不同,那么患者何以 要求得到不一样的服务? 机械修理师不会考虑所 修理的机器的感受,同样不会考虑拒绝修理会产生 怎样的后果,因为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不可拒绝客 户。但是,医者在其执业能力和职责范围之内没有 拒绝患者求医的权利。
从 利 益 方 面 说 ,患 者 就 医 付 钱 ,医 者 诊 疗 收 费 ,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收费适 当与正义的问题。收费过多,伤害患者利益自然是 不应当; 但收费过少,患者也会怀疑: 这么点钱能治 好病吗?所以,收费已经不是单纯的关系到经济利 益问题,而是关系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直接影响 到后续治疗中患者的依从性,甚至关系到患者能否 继续治疗和康复的问题。所谓正当,包括法定正 当、实际正当与心理正当。一般医疗类别收费均有 国 家 规 定 ,比 如 基 本 药 物 制 度 、零 差 率 销 售 制 度 等 。但是,国家规定( 法定正当) 不可能穷尽所有细节,也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正当( 实际正当) ,也不可能 满足每一位患者的心理预期( 心理正当) 。所以法 定的正当未必就是实际的正当,实际的正当未必是 心理的正当。再者,一定程度上说,行医也是医者 谋生的一种职业。收费过少必然影响医者收入,从 而影响医者从医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年轻人才进 入医疗行业,导致后继无人; 收费过多,直接损害患 者利益,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导致看病贵问题。收 费适当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而国家政 策调整又往往具有滞后性。那么,一定程度上说,医患矛盾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了。
此外,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医者 的奖励激励机制必须建立,而对医者的激励无外乎 两方面: 一是精神上的,二是物质上的。这里不讨 论二者的轻重关系,只谈物质激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效果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这样就无 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了。一些医院表 现 尤 为 明 显 ,大 处 方 、大 检 查 、诱 导 患 者 选 择 昂 贵 诊 疗方式等,最终受伤害的是患者。对于绝大多数医 生来说,医疗仍是其谋生的手段,自然希望收入越 高越好,这也是医患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2006—2013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卫生社会保障福 利业的人员工资位居全国第 9 位[14]。看起来已经 相当高了,但实际上,这是不考虑付出的单纯的收 入比较。据中国医师协会 2014 年调研统计结果显 示: 14. 43% 的医师工作时间在 40 小时以内,52. 72% 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 40 ~ 60 小时,32. 69% 的医师在 60 小时以上[15]。即 85% 以上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0 小时,而每周工作 40 小 时则是多数工种周工作量的上限。《人民日报》撰
综上所述,理想的医疗行为无疑是应该符合于
道 德 的 ,动 机 是 善 的 。 在 《 实 践 理 性 批 判 》中 ,康 德 这样写道: 一切道德判断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格外 准确地注意一切准则的主观原则,这样,行为的一 切道德性才被安置在行为出于职责和出于对法则 的敬重必然性之中,而不是安置在行为出于对行为 可能产生的东西的热爱和倾心的必然性之中[17]。按照其“动机善则行为善,动机恶则行为恶”的义务 论推定: 理想的医患关系,医疗行为的道德价值并 不决定于其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是决定于其所遵循 的 道 德 法 则 ,即 “ 不 以 成 败 论 英 雄 ”。 但 现 实 是 ,受 功利主义的影响,医患双方在付出与回报的利益对 比 中 沉 沦 ,在 动 机 上 首 先 发 生 改 变 ,丧 失 掉 “ 本 于 行 为义务感、唯理性法则和善良意志是从的行为原动 力 ”[ 1 8 ] ,其 行 为 的 “ 善 ” 便 无 法 体 现 或 得 不 到 保 证 。因而,医患义利冲突成为医患矛盾的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因素。
2. 3 医患互动不足由于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每个医生每天要
接 诊 多 位 病 人 ,在 “ 一 对 多 ”的 医 患 诊 疗 模 式 下 ,繁 重的医疗任务使一些医者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患方 进行深入地交流[19]。同时,随着医疗分工的进一步 细 化 ,兼 之 疾 病 本 身 的 复 杂 性 、多 样 性 和 差 异 性 ,过 去一个医生解决的问题,现在分解为多个学科和多 名医生共同解决。即以前患者与医生之间“一对 一 ”的 关 系 也 分 解 成 “ 一 对 多 ”的 关 系 ,患 者 在 各 环 节中分别由不同医者负责。医患关系的分解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的专科化、优质化,同时也 使患者对医者越来越陌生,医患之间被分解成陌生 的、短暂的、不全面的碎片化服务。医患之间很难 有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医患互动变得程序化和简单 化 。 同 时 ,医 生 过 度 依 赖 辅 助 检 查 ,在 原 本 直 接 、密 切的医患之间插入了冰冷无情的机器,减少了医患 之间的沟通,物化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患互动。医患情感纽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对医 者的信任。
另外,部分医者或因职业倦怠,对患者漠不关 心; 或因注重研究,忽略患者感受; 或因接诊任务过 重 ,时 间 紧 张 ,对 待 患 者 不 能 细 心 周 全 地 进 行 问 诊 ,把疾病资料采集交给冰冷无情的机器设备完成等,
对患者视而不见,或只见病不见人,分离了患者与 疾病。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医患关系逐渐向人 机化演变。患者走进医院,可能尚未见到医生,就 先面对挂号( 取号) 机; 即使见到医生,医生也只是 简单地询问几句,迅速开出各种检查或治疗。更有 网络诊断和健康咨询等,患者看病不一定亲临诊 室 ,可 能 利 用 网 络 ,通 过 计 算 机 ,甚 至 手 机 等 传 递 影 像、视频和语音来完成。甚者医患都不能保证同时 在线,而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新技术带 来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重疾病与患者的分离,同时也减少了医患互动。
医患关系的物化、分解和病患分离,使得医患 之 间 无 论 是 在 认 识 上 、行 为 上 ,还 是 情 感 上 ,互 动 都 严重不足,成为加剧医患矛盾的又一因素。
2. 4 医患关系变异
随着社会发展,医患关系性质发生了变异,医 患矛盾也随之改变。
在古代朴素的医德观念下,由于医疗卫生人才 的极度匮乏,兼之医者治病救人的天职,使医者被 尊为“白衣天使”。医者也以普度众生为本,要求为 医 者 当 怀 大 慈 恻 隐 之 心 ,好 生 之 德 [ 2 0 ] ,把 “ 悬 壶 济 世”当作终极目标来追求,尤其在儒家积极入世思 想 的 影 响 下,“不 为 良 相 ,就 为 良 医 ”得 到 医 者 的 广 泛认同。患者对医者也是极度信任,把医者尊为
“ 再 生 父 母 ”,对 自 己 具 有 “ 再 生 之 德 ”“ 再 造 之 恩 ”。这一时期,医患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尊医,导 致患者权利得不到保障。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开启了法制化进 程,患者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社 会契约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医患关系也 逐步契约化,在信托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凸显出契约 关系的性质。这看似最基本的权利,在现实中很多 疾病却是无法治愈的,这就无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患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了保障。医患关系的信托性质逐渐弱化,而契 约性质不断强化。医患关系的这种契约性质,表面 的平等并未切实地保障医患双方权利,更未切实落 实医患义务。相反,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尊患伦理 思想的指导下,举证倒置的法规颁布,医者不再是 单纯地为患者健康服务,更多地在为医患契约服 务。而在患者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很多不能正当维
权,导致医闹事件和涉医上访事件的频频发生。
随 着“生 物 - 心 理 - 社 会 ”医 学 模 式 的 推 广 ,人 类健康意识觉醒,人们不再满足于身体上的没有病 痛,更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加上经济全球化 和医药卫生行业市场化,医患关系不可避免地向客 服关系演进。很多患者把医者的诊疗看成自己花 钱购买的服务,认为钱出得越多,所受到服务( 诊 疗) 就越好,效果也就会越好,甚至出现有些患者在 治疗的关键阶段自愿给医生送红包等情况。如果 诊疗出现问题,患者就会认为所支付的费用没有得
到应有的效果。医患关系逐步退化成消费与服务、支出与疗效的客服关系。
从“信 托 关 系 ”到“契 约 关 系 ”,再 到“客 服 关 系 ”,医 患 关 系 不 再 是 单 纯 的 医 疗 人 际 关 系 ,同 时 具 有信托关系、契约关系和客服关系等三重性质。医 患关系出现物化、分解和病患分离等变异现象,使 医疗服务不断职业化,专业技术方面不断得到发 展,而道德方面逐渐淡化。这些变化将医疗服务与 其他职业服务类同,甚至等同。有的患者甚至用其 他行业的服务标准来评价医疗服务,医患矛盾的产 生就在所难免了。
综 上 所 述 ,医 患 之 间 存 在 身 份 差 别 、义 利 冲 突 、互动不足和关系变异等问题,构成了医患矛盾问题 的内在根源。
3 化解医患矛盾何以可能
无论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任何一个方面出 现问题都可能引起医患矛盾。在医患矛盾形成过 程 中 ,或 者 患 者 未 得 到 尊 重 ,或 者 医 者 未 得 到 尊 重 ,从而激化医患矛盾。传统的医学伦理理论多在探 讨 前 者 ,即 以 “ 患 者 为 中 心 ”进 行 的 伦 理 思 考 ,单 方 面强调医德培养,缺乏对医患关系的理性认识,在 患者德行方面要求和规范相对不足,更是忽略对医 者权利的尊重。在这种尊患思想的指导下,政策、法规、教育、舆论等都向患方倾斜,使医患天平失 衡 ,医 患 关 系 趋 于 紧 张 。 因 此 ,为 了 化 解 医 患 矛 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议如下:
3. 1 构建尊医伦理体系
当下,在人本思潮的影响下,单方面的强调过 度尊医或者过度尊患都是不合时宜的,都是有违公 平 正 义 和 伦 理 道 德 。 笔 者 提 出 “ 构 建 尊 医 伦 理 ”,不 是 对 尊 患 的 否 定 ,相 反 是 对 尊 患 伦 理 思 想 的 进 一 步
巩固。针对当前过度尊患的伦理思潮,构建尊医伦 理,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在尊医且尊患的思想 指 导 下 ,完 善 相 关 政 策 、法 规 ,对 医 、患 权 利 进 行 明 确的法律界定。在保障医者权利的基础上去保障 患者权利,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如加大医疗卫生投 入,兼顾医者利益公正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医疗公 平;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也不忽略以医者为 中心的诊疗; 强调医者医德的同时,也要重视培育 患者的素养等。总之,在强调医者义务的同时,保 障医者权利; 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强化患者义务。做到医患义利均衡,筑牢理想医患关系的义利基 础 。 如 此 ,化 解 医 患 矛 盾 ,减 少 医 疗 纠 纷 ,构 建 和 谐 医患关系就有了希望。
3. 2 发挥伦理协调作用伦理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
心信念来协调伦理主体行为,从而发挥伦理协调作 用。医学伦理也不例外,也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在社会舆论方面,应强化舆论的正面引 导作用。严厉打击辱医、伤医、杀医、“医闹”等涉医 违法行为,同时也不放松打击医托、无证行医等非 法行医的态势。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医且尊患的 医疗氛围,给医者减压,给医学松绑,保障医疗公 平 ,增 进 医 患 互 信 。 第 二 ,在 传 统 习 俗 方 面 ,继 承 和 发扬传统医学习俗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药 的氛围。通过医学习俗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文化 育人功能,形成医患互尊的优良传统。第三,内心 信念通过个体自律实现。医患因为求救和施救的 医疗行为而连接,两者目标具有共同性,利益具有 一致性。完善医学伦理体系,宣扬医患互尊的伦理 道德,使医患双方都能正确认识到彼此角色差别,明确权利和义务。在理论上给予伦理辩护和指导,完善医者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在切实维护医者利 益的同时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同时,在医患互尊的 伦 理 思 想 指 导 下 ,完 善 法 律 法 规 ,筑 牢 道 德 底 线 ,这 样才有可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 3 强化医患素养教育构建尊医伦理,改变传统医学伦理单方面强调
医者德行的思想。不仅要求医者精益求精、医德高 尚; 同时也要求患者明理守法、尊医自重。强化医 学 生 医 德 教 育 的 同 时 ,也 加 强 对 社 会 公 众 的 法 律 道 德 教 育 ,整 体 提 高 医 、患 道 德 素 养 ,使 双 方 都 对 医 患
角色定位有一个理性的认知,清楚什么该做,什么 不 该 做 ,什 么 能 做 ,什 么 不 能 做 。 这 样 ,使 医 者 尽 其 力 ,患 者 竭 其 诚 ,医 者 彰 其 德 ,患 者 明 其 理 ,医 患 权 利得到保障,义务都切实履行。如此,构建和谐医 患关系才有群众基础,这样的医学也才有生命力和 创造力。
在人本思潮的影响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伦 理理论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发展。在这种过度尊 患 的 理 论 指 导 下 ,政 策 、法 规 片 面 地 向 患 方 倾 斜 ,在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的对立,导致医者权利得不 到保障的同时,也间接损害了患者利益。在当下过 度 尊 患 的 情 境 下 ,构 建 尊 医 伦 理 ,调 节 医 患 天 平 ,通 过保障医者权利来实现患者权利的保障,不是对尊 患的否定,相反是对尊患伦理思想的进一步巩固。树立医患互尊的健全思想,维持医患义利平衡是合 理的,也是必要的。医患关系作为一种伦理关系,医患双方目标和利益一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恰是尊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患。因此,构 建尊医伦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更是符合当下化解医患矛盾和 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迫切需求。
19 -20.
[8] 戴菲菲. 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研究[D]. 广州: 南
方医科大学,2014: 42.
[9] 王宇,孙鹿童.责任与过失:医患关系中的媒体
角 色 ——— 以 新 浪 、腾 讯 、凤 凰 三 家 网 站 的 报 道 为 例 [ J ] . 现 代 传 播 (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学 报 ) ,2 0 1 7( 2) : 34 - 38.
[1]
[2] [3] [4] [5] [6] [7]
〔参考文献〕
凌子平,黎东生.医患冲突的根源及和谐医患关 系的构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 2) : 220.
靳光辉. 基层打非多试试简易程序[J]. 中国卫 生,2015( 7) : 106 - 107.
李金翰. 论构筑和谐医患关系中的政府职责 [D].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14: 14.
杨琳.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权利义务研究 [D].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2011: 20 - 21.
李荆江.从医患关系看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 缺 失 [ J ] . 才 智 ,2 0 1 5 ( 1 5 ) : 8 1 .
李倩. 和谐医患关系视域下的医德教育研究 [D].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2014: 24 - 26.
谢清华,李卓. 网络舆情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 影响和对策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2017( 1) :
[11]
[12] [13] [1 4 ]
[15]
[16] [17] [18] [19]
[2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 2 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 302.
项春雷. 我的右肾去哪儿了[N]. 新安晚报,2016
-05 -05( A03) .
白 剑 峰 ,龚 仕 建 . 医 生 该 不 该 高 收 入 ( 民 生 三 问 ? 关注医生收入3) [N]. 人民日报,2017 - 01 - 20( 13) .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DB / OL]. ( 2015 - 05 - 28) [2017 - 3 - 28]. http: / / www. cmda. net/zlwqgzdt/596. jhtml.
白剑锋. 别让医生累倒了( 不吐不快) [N]. 人民 日 报 ,2 0 1 7 - 0 4 - 1 4 ( 1 9 ) .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1 版[M]. 韩水法,译. 北 京: 商务印书馆,1999: 88.
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M]. 2 版.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29.
田野,王晓,刘京京. 协和医院门诊真实体验 大 医院到底有多挤[N/OL]. 环球时报 - 生命时报 (2007 -06 -05) [2017 -05 -28]. http:// health. sohu. com/20070605/n250400698. shtml.王柳行,颜景霞. 医学伦理学[M]. 2 版.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4: 13.
[10]文亚名,刘伶俐. 医学高新技术条件下关于医患 沟通的调查与思考 [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 1) : 92.
祁斯特拉姆·恩格尔哈特.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基 础 [ M ] . 孙 慕 义 ,译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2014: 505 - 508.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2017 - 11 - 27〕
2018 - 03 - 24〕 〔编 辑 张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