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 ——听姜淑梅讲老故事
一
儿时喜欢听老故事,越老的越有味
小的时候,最喜欢听老人们讲古儿(老故事)。在家听爷爷讲战乱年代,日本鬼子到我们村扫荡,全村人拖家带口去后山的地洞里逃难的故事。听的多了也腻了。就去邻居家串门,其实是去听故事的。一个老人身边围着几个孩子,老人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他上山打柴碰到狼啊、豹子啊、野猪的故事,最可怕的是听鬼故事,如果是晚上听了,一个人上厕所都不敢,回家睡觉连眼都不敢闭,因为眼前好像老有没下巴的鬼影在晃动。但第二天还是找空又溜出去缠着老人们讲那些神仙鬼怪离奇故事……
曾经给我儿时讲故事的老人们都早已作古,那些老故事也早已尘封到幼年记忆中了。
去年年底,罗胖的跨年演讲中提及到一位六十岁学写字,七十岁出书的老人——姜淑梅,顿时一下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找到了姜淑梅老人写的书《乱时候,穷时候》来读。
作者手稿二
姜淑梅是谁
姜淑梅在《乱时候,穷时候》目录里为自己写了一篇序言,序言有三篇序言,第一篇是作家王小妮写的,第二篇是姜淑梅的写作老师艾苓写的,也是姜淑梅老人的小女儿。第三篇则是她本人写的。
用姜淑梅自己的话来介绍自己就是:
有人跟俺说,人生有“五大重要”,第二重要的就是上学摊上好老师。七十多岁的时候,俺遇到一个好老师,老师比俺小三十岁。老师家有好多书,她说:“想看哪本看哪本,你随便看。”……跟老师看了两年书,认了两年字,老师跟俺说:“你也学写作呗,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太可惜了。”俺叹口气,说:“俺早就是坐吃等死的人了,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老师说:“试试呗,不试你咋知道?试了你就知道了。”说这话的时候,是二零一二年四月末,俺周岁七十五。老师跟俺说了几次,说得俺有点儿活心了。
在书的封底是这样介绍姜淑梅的: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
2013年部分文字曾刊于《读库》。2013年10月出版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被选为新浪好书榜“2013年三十大好书”。
2014年出版第二本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年中国好书”。
2015年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获“2015年华文好书奖”。
2016年出版第四部作品《俺男人》。
姜淑梅说她当初看了山东老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着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她说,这个我也能写。
姜淑梅就是这样开始踏上写作之路的。
作者手稿三
《乱时候,穷时候》是本什么书
《穷时候,乱时候》一出版就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专题报道。
又被王小妮、梁文道、许戈辉、马伯庸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苦难的故事书,分为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战乱年代,抗日战争8年和国民党内战3年期间发生在姜淑梅家乡的故事。
第二部分讲解放后国内百废待兴基层老百姓的穷困生活,也有几件国家发生的大事件,比如五八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饥饿成灾。
第三部分则讲述了家族史,讲了自己的几个重要亲戚和家人身上发生过的一些有趣有泪故事。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姜淑梅老人的手稿和手绘插图。看了那些像小学生一样的工整字迹,有种质朴和单纯的可爱。那些简单传神又不乏幽默的配图,让人仿佛看到作者是一个可爱又要好玩的老人。
姜淑梅的文字干净的没有一丝杂质,故事讲的干净利落,虽然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多变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但读来就是很入贴,就像听邻家老奶奶在讲故事。每篇故事篇幅不长,不过千字左右,但叙述独立完整引人入胜。
如果说这是一本记录民间故事的书,那姜淑梅就是一部活历史。她用眼、用心记录、还原距离我们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普通日常生活。
作者手绘插图四
《乱时候,穷时候》告诉我们什么
姜淑梅的前半生人生阅历是一部苦难史,而晚年生活则是一部励志史。她身上所具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品质让后人钦佩。
《乱时候,穷时候》不仅仅是一部茶余饭后的老故事谈资,也不是一部忆苦思甜教科书,而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活标本。
从姜淑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1、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会过去,活在当下才好。
2、每个人的故事背后都反映着大时代的背景。庆幸今天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3、一个人的苦难经历不会让人记住,而一个人的坚强不屈,和命运抗争故事则会让人常铭记。
4、一个人的一时成功也不代表永远成功,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
5、一个暮年老人都能如此以积极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年轻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懈去怠。
手绘插图姜淑梅老人说,
手绘插图来了绥化以后,老师一共让俺学了三样东西:唱歌、弹琴、写作。这三样东西都是让俺开心的玩具,俺最喜欢玩的还是写作。玩着玩着,天短了;玩着玩着,有奔头了;玩着玩着,心里亮堂了。现在又玩出稿费,玩出书,玩上瘾了,还得接着玩。
看似轻松的“玩”背后是一个近八十岁老人的辛苦付出,趁我们还身强体壮还是抓紧机会去多“玩”几个自己有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吧。万一也“玩”出名堂来呢,去试试吧。
职业阅读人,喜欢读书、分享书中不一样的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