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读鲍鹏山教授《论语导读》
里仁第四(4.1—4.13)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分享:
夫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为邻是件美事。选择居所而不去和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哪里算得上是明智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不由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
孟母断机杼
说的是孟子的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还有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让我想到了受挫教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没有了体验艰苦的机会,接受的也大多是赏识教育,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内心少了坚韧和坚强,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甚至抑郁等过激行为。这些都跟我们作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境教有关,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实际是给我们父母敲响了警钟,反映出的是我们作为父母,没能像孟母那样用心关注到孩子,教育和影响孩子。所以,父母的学习很有必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认知以扩大自己的格局,丰盈内在,从而提升自己。
无适无莫。没有一定要这样,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合理恰当就是。
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存在即合理。TA做的事,说的话,都有TA的道理。即使TA犯错了,TA也不会是故意的,背后肯定会有原因。我们要多一份,多一份尊重,相处起来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