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2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气不是很好啊

内容挺好的,但可能是英翻中的关系,没有很清晰的系统逻辑,按我的理解,画个脑图总结下。

总结:写的比较乱,我理解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复杂与简单的边界,根据产品&用户的不同,给用户不同的复杂度体验

2.感知符号,其实是如何触达用户

3.设计:概念模型+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把控,找出更符合需求的优化点

脑图

可能是有1234册的原因,本书逻辑上没有走总分总的形式,而是直接开聊设计中的复杂和简单。

复杂与简单的边界

一.设计复杂的生活:为什么复杂是必需品

从社会、科技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事物规模化、精细化,变得越来越复杂是大趋势,但是复杂不等于费解,复杂的事物可以有很清晰简明的交互

适当的复杂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铺满各种操作面板的机舱,对飞行员就很简明清晰,体验很好,但是对修飞机的人,体验就很差,所以如何定义合适的复杂度,需要从产品&用户两个角度来考虑,什么样的产品,要带给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样的体验?

星巴克,咖啡写在黑板上,用户自选后,付款排队领取。

越南滴漏咖啡馆,不仅需要用户选咖啡,还需要选漏具,咖啡壶,但依然可以给用户带来优质的体验。

二.简单只存在于脑海中

概念模型,是隐含在人类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信仰结构中的,用户在拿到产品后,会针对如何使用,建立一套概念模型,这个模型的合理性,复杂度,是依赖于用户信仰,教育,文化等等背景条件的。

为什么手机按键太少,会造成操作的困难?

感知的简单和操作的简单,就像阴阳鱼,需要平衡,感知简单了,操作困难就提升,是选择感知还是选择操作,需要从用户角度来考虑。

苹果的一个按键,相比安卓的三个按键,感知简单了,更迎合缺乏经验的用户,但操作上就比三个按键各有分工来的要麻烦。

但是大部分产品的优化,都到不了感知和操作必须要二选一取舍的地步,很多时候,优化可以兼顾感知和操作。

类似小米电视,虽然按键上简化了很多,但是并没有造成操作困难。

如果复杂不可避免,那如何在复杂和简单之间取平衡?

首先从用户人群的角度考虑,我们的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复杂度,然后从建立概念模型的角度切入,一个用户拿到产品,会建立怎么样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我们希望它是怎么样的,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感知符号

四.社会性语义符号

语义符号,功能可见性,引导用户了解如何使用功能。

这偏向于设计的细节,如何触达用户。

从用户体验出发的设计

五.善于交际的设计

网状曲线,目标与技术间的错位,中断,使用方式的忽视,愿望线,痕迹与网络,推荐系统,支持群体。

作者举了几个现实中丑陋的设计,但是并没什么通用性,可能意思就是设计要从用户+场景角度考虑吧,逻辑真的很混乱。

六.系统服务

作者的观点:服务和产品不同,服务是复杂的系统,牵扯到的大量的公司部门和合作商,没办法从一个环节优化设计,更应该从整体体验入手。

这我倒是不太认同,难道做好一块服务,就没办法提升产品整体体验么?

不过提供了一个思路,也就是当我们接到局部优化需求时,更应该跳出来,从全局看问题,这也是全局最优解和局部最优解之间的差距,区别在于资源。

然后举了个IPOD和铁路设计的例子。

七.对等待的设计

设计排队的6个原则:

1.提供一个概念模型

2.使等待看起来合理

3.满足或者超越期待

4.让人们保持忙碌

5.公平

6.积极的开始,积极的结尾

逻辑还是很乱,第一条和其他都不在一个维度上,自己试着抽象下。

1.概念模型的确是每一个产品都应该重视的,目的是让用户理解如何使用产品或者服务。

2.其他条是针对排队找出的行为心理学,如何抽象出来呢?

理解产品如何使用后,用户的使用过程如何优化?

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感情体验着手,找出使用过程中的痛点,这个痛点应该是情绪,比方说迷茫,焦急,不耐烦等等。

举个例子,对验真来说

1.系统生成验真任务,需要触达经纪人,这个触达可以是短信,LINK todo提醒,经纪人在接触到任务后会开始建立概念模型,可以在短信和提醒上做优化

2.经纪人点入举证页面,开始举证,又一个概念模型,举证手法,清晰合理的举证手法提示,从这个角度看,文字提示要合理,举证要求要合理

3.举证完成,等待审核,要有足够的反馈,告知经纪人当前状态,比方说页面提醒,进度提示。

感觉可以抽象成两个行为,触达和使用

触达,要有清晰的感知

使用,要用合适的复杂度,合理的概念模型(即不让用户困惑)

八.管理复杂

提供了几个具体建立概念模型,弱化复杂的方法:

1.语义符号:功能可见性

2.复杂功能模块化:把复杂功能拆分为小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概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