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人生的智慧》简介- 第一部分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128人  hy9be

从开始动手写这篇文章,到现在已经两个星期了。《人生的智慧》,是我在多看阅读app里很随机发现的一本书。这个过于鸡汤的标题让我对它并没有很高的期待。如果不是叔本华的大名,我恐怕都不会翻开它……事实证明,如果我真的没有翻开它,恐怕就是错过了一本值得一生反复阅读的好书。我已经向不下十个好友、家人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里也已经被我密密麻麻的打满了注释和下划线。而且我几乎保持了每年都会读一遍的习惯。

这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进去的书。叔本华在前言里说到,自己在这本书里尝试了最平实和直白的描述方式。但是就像书里的一对人生的永恒矛盾“痛苦”和“无聊”一样,叔本华努力为我们铲平了无法理解深邃思想的痛苦,但是也让这本书成了一本犹如话痨病发一般的琐碎。但是,如果你能够忍耐这种琐碎,我担保你会受益良多。

对了,如果可以,我建议大家大致了解一下作者叔本华,他的大致思想,以及他承前启后了哪些哲学流派。对哲学我阅读很多,但是并不专业,就不班门弄斧了。

全书是从《附录和补遗》中摘录编辑而成的,从层次上大致分成三个部分,最后一个部分是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比较,暂且不作介绍。以后如果有机会,也许我会结合别的讲人生进程的文学作品单独写一下这里第三部分的内容。今天这一篇先简单讲讲书的第一部分。后面我会再写一篇介绍书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本书写的最有条理的一块,是对“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的三项内容”的界定以及分别得展开描述。这三项内容分别是:

这一部分的主要观点在开篇就很明确——这三者之中,第一点,也就是人的“自身的内在素质”,对于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人的自身)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的快乐亦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亦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是人的头脑而定”。

尽管如此,叔本华并没有企图过度的value这最重要的因素,而完全否定第二点(身外之物)和第三点(在他人眼中的样子)的作用。相反在第一章的划分和综述以后,他在接下来分了三章,对这三点进行了分别的分析。坦白说,我觉得这三点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内涵或者层次,以至于需要如此大篇幅的阐述,但是作者妙语不断,每次读都备受教诲,不得不反省自己的愚笨。面对这种思想深刻程度上的碾压,我觉得啰嗦,已然已经让我无法抱怨了……

以下我为每一章理了一下核心内容:

1.1 人的自身

要获取幸福,我们自身需要

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正如我已经说过的,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因为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他人对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最关键的就是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用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

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没有受到情欲的驱动时会变得无聊和乏味;一旦受到情欲的驱动,很快就会变得痛苦不堪。因此,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常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欲所需。只有这种人才能够在过着实际生活的同时,还享有一种不带痛苦的精神生活。他们全副身心沉浸在这种精神生活当中,乐此不疲。

1.2 人所拥有的财产

当对某一样东西的要求还没有进入一个人的意识的时候,这个人完全不会感觉到对它有所欠缺。没有这样东西,他照样心安理得。但一个拥有百倍以上财产的人,只要他对某样东西产生了要求,而又得不到它,那他就会感到怏怏不乐。对于我们认为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线范围。我们的要求不会超出这一视线范围。在我们心目范围之内的具体之物一旦出现,而我们又确信能够得到它,那我们就会感到幸福。但是如果得到这具体之物存在重重困难,他根本就没有得到它的希望和可能,那他就会感觉不幸和痛苦。所有在他视线以外的东西,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相比之下,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却把贫穷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所继承得到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把财富用作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把钱财耗尽,他们仍然像以前没钱的时候那样生活下去,并且,还免除了一样烦恼哩!这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
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

1.3 人所展现的表象

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获得别人好评的雄心受到任何意义上和程度上的挫折,或者,当他们受到别人轻视、不敬、怠慢时,都肯定会难过、伤心,很多时候还会感受到深刻的创痛。只要荣誉感是建筑在这种特殊的人性之上,那么,它就是道德的代替品,就会有效地促使很多人做出良好的行为。但是,对于人自身的幸福而言,尤其是对于与幸福密切相关的平和心境和独立自主而言,这种荣誉感更多地产生出扰乱和不良的作用,而不是有益的效果。因此,从增进幸福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抑制这一人性弱点。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清楚地了解到: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

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用不着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骄傲一般都受到人们的抨击和诋毁,我怀疑这些抨击和诋毁首要来自那些并没有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人。面对大多数人的恬不知耻和傲慢无知,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拥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就要把自己的优点记在心上,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如果我们善意地忽略自己的优点,在与他人的交往时也与他人一道错误地视自己与他人是一个样,那么,他人就会公开坦白地把我们认定为就是这个样子。我把上述这点意见特别推荐给那些具备最高级的长处的人,也就是说,具备真正的、个人的长处的人,因为这些长处并不像勋章和头衔那样每时每刻地作用于感官,从而使人们记得住它。否则,“蠢猪反过来教导智慧女神”(西塞罗语)就会活生生地上演。“跟奴隶开玩笑,奴隶就会对你不屑”——这是一句了不起的阿拉伯谚语。并且,不要拒绝贺拉斯的这一句话:“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这世界上,似乎除了傻瓜之外,再没别样的人了。

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暴露出这一事实:这个人缺乏个人的、他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他也就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无数百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拥有突出个人素质的人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民族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时刻就在自己的眼前,但每一个可怜巴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那他就只能出此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骄傲了

(第一部分结束)



这第一部分,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统性。它梳理了人可以拥有的东西,并且给三类东西排了个序。同时文中其实隐含了很多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否定,比如现代人把财富和名望当成幸福的终极解决方案;同时又把宝贵的闲暇时间,交给某些乏味的社交活动,以及并没有深刻内涵的影视作品、游戏、娱乐节目……我相信和我一样,每个人都有过骄傲而又迷茫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或是带着一点忧郁一个人孤独地思考生活的意义的时候。这本书是我在这样的时候的老师。阅读它总是让我内心奄奄一息的坚持和骄傲仿佛得到了先哲的赞许,得以重新开始燃烧;原本有些让人不知所措的孤独感,也因为被授予了一枚叫做“高尚”的勋章,从而更加的勇敢。

不过另一个方面,我注意到这本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豆瓣短评:

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智力超群、品性高洁的人(这两个词有时会被互换)看的,告诉他们,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庸人,但天生卓尔不群者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孤独是后者的宿命。但译者前言告诉我们,该书译本出版后,一年内加印了三次。读者的喜爱表明,很多人认为该书面向的是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叔本华说的那些与众不同的天才。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人性比叔本华料想的还要复杂。二,真正的天才其实是不需要看这类书来坐实他们的天才身份的。需要从这本书中寻求慰借的,其实都不是叔本华所描述的那一类天才,所以也不适合一一遵守他的建议。不过这也不是很重要。

嗯,没错,我就认为该书面向的是自己,也就是说,我认为自己就是叔本华说的那些与众不同的天才。(好了我知道我不是,但是so what lo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