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我爱吐糟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由一件校园伤害案想到的

2016-12-11  本文已影响16人  安瀾

文 | 一隻魚


由一件校园伤害案想到的

这个周末,一宗青少年伤害致死案犹似一声炸雷打破了小镇原有的宁静,并刷了一晚上的屏 。无论街头巷尾,还是茶馆夜摊都在谈论这个事情,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继而,各种揣度、各种猜测,随之衍生而来的事件版本也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纷纷破土而出。
我听到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一群十七八岁的小混混多次勒索一名初中的学生,在其中一次勒索未遂的情况下,恼羞成怒,怀恨在心,在放学后集结同伙沿途堵截,无视在一旁劝解的学生爷爷,用钢管殴打学生,该学生出于防卫,拿刀子捅了其中一个混混的大腿,可曾想这一刀捅到了动脉。结果混混死了,事情闹大了,人群骚动了。
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段医院里的小视频: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呼天抢地,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的哀嚎,一下一下的不断撞击着众人的神经。不用说,这位妇女肯定是死者的母亲,面对孩子的突然死亡,定是如晴天霹雳,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朋友圈里都在为之扼腕叹息,因为这起伤害致死案将导致两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痛苦不堪。无论谁是谁非,两个花季少年的命运今天起将被改写。
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本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怨,能让这些青春少年拔刀相向?是道德沦丧?是教育缺失?我想,两者兼有。据悉,被捅死的那个孩子,刚刚初中毕业,目前就读于市区一所三流的职业技术学校。对于这所学校,众所周知,校风校纪脏乱差,欺凌称霸或打架斗殴的事情基本是天天都有,学校怎么管也管不了,最后只好听之任之。作为家长,送孩子上这样的学校,也是实属无奈,孩子成绩差,好的学校进不了,只能出点钱进这样三流的学校,平平安安的混到毕业拿到证书就可。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他不惹事,混到毕业就是唯一目标,孩子不听话,我们没空管,也管不了,一旦惹了事,就希望拿钱摆平。
上述的伤害事件中,那些孩子对他人的敲诈勒索已非一次两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在被拒绝一次后,竟然堵在放学路上,众目睽睽之下,抡起钢管就打。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的港片,那里面的几个帮派一言不合就打起来,刀棍相向,血肉横飞的样子令人触目惊心。可是,你们这群孩子才多大啊?你们这么嚣张,你家大人知道吗?
也许是知道的。也许家长把这样的事情只当做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在他们眼里,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就这样姑息着,就这样放任着,只要不出事,一切好说。家长们把教育这个大任完完全全的推给学校,认为学校才有能力管好这样的“熊孩子”,而忽视了重中之重的家庭教育。
也许是不知道的。很多父母在孩子最需要陪伴最需要指引的年龄,选择了一心扑在事业上。在他们从早到晚起早贪黑的忙忙碌碌中,忽视了孩子的存在。比如,孩子最近热衷于什么?孩子最近交了哪些朋友?孩子的生活费都用在了哪里?学校最近开展了哪些活动等等,这些日常的关注都缺失了。
如果说,事件中身亡的十七岁孩子,他对他人的欺凌敲诈,如果做父母的能提前发现端倪,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晓以利害,加以阻止,那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结果。再说那个捅人的孩子,他被敲诈被欺凌也不止一次两次了,从一开始的逆来顺受到后来的忍无可忍,最后愤怒拔刀。他的这段心路历程也是自己一个人默默走完的,如果孩子的父母有关注,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状况,立马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者让校方出面采取各类措施,就会避免孩子的危险行为。
总之,无论是家庭也好,学校也好,不要只关心成绩好不好,毕业证书能否顺利拿到,而是能更关注到孩子的内心,关注到他的日常行为,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减少这类伤害案的发生。
网上曾出现一种呼声,就是要求法律把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缩小,从十八周岁改为十四甚至十二周岁,同时把犯罪的成本提高,不再是说服教育或退学开除,而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如果犯事直接判刑或者枪毙。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真的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就像超速要罚款,杀人要偿命,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还是每天都有人会义无反顾的超速行驶,也有人会一言不合就持刀杀人。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从方式上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呢?
现在的校园伤害、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每每听来,除了无比痛心,就是深深的惋惜。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对善恶的认知,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源于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累积而成。要遏制这样的事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要双管齐下,从小开始,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法治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殴打欺凌他人行为的恶劣性严重性,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成为需要保护的人的保护屏障,而不是成为某些恃强凌弱者的免死金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