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幼稚迈向成熟
幼稚的人和成熟稳重的人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区别,我们该如何慢慢地修正自己,逐渐成熟起来,这篇文章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延迟满足
从心理学来看,幼儿倾向于一有什么念头就需要马上得到满足,其他人必须为了服务他的需求而存在,就好像在子宫中,一切都是无条件地被供给,所以当无法马上满足就会吵闹和发脾气,这就是全能自恋,这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反而是很重要的一种动力的源泉,但是现实生活往往并不是这样的,自己的各种愿望必然会遭到挫折和打压,最后往往事与愿违,慢慢地会发展出两种比较典型的反应,一种是用暴怒来责怪他人,任性地不惜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想法,一种会不断压抑自己的想法,来顺从并赢得他人的认同。
其实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允许自己拥有任何的想法,但是要明白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有价值的事情,需要投入的精力越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等待的时间也必然越长,不要期待一付出了就马上要有回报,也不要期待其他人都应该响应你的期待,这些期待和预期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武志红书中所讲的巨婴症,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让自己专注于事情本身,享受这个做的过程,当目标设定完后,会持续地得到不同的结果,用现实和自己的预期做对比,并持续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策略,以产生更加理想的结果,但是情绪上不要被不喜欢的结果所影响,否则就会有得失心,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执行质量。
走出舒适区
子宫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极其安全和舒适,所以婴儿在这样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轻而易举地地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这就是天堂的感觉,而出生以后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多的威胁,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性,而在这个过程中,絕大多数的人都会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舒适区,然后终身活在自己的这个区域中,只有这样才会感觉到安全和可控。
舒适区和能力圈不同,能力圈指的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然后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自己有把握做好的事情,这是一种很有胜算的策略,但是舒适区不同,对于舒适区外,充满了恐惧的想像,并对迈出舒适区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然后会不断地退回到自己舒适的区域中,而这会导致自己的能力圈永远局限在很小的地方里,所以成就也必然很小。其实舒适区和恐惧区中间有一个区域是学习区,这就是让人快速学习成长的区域,只有不断地适应在这个区域中做事和学习,进行刻意练习,才能够真正地拓展自己的心智和能力。
很多潜能在舒适区是无法被激发的,对自我的预期最终就会成为现实。很喜欢山本耀司的一句话:
根本没有所谓的自我。你要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反脆弱
同样的,婴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极其脆弱,需要很大地依赖外界的抚养和供给,在心理上也很依赖父母,我们常说一个人玻璃心,就是指这样的心理状态,仍然是婴儿期的时候,外界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让自己黯然神伤,像玻璃一样易碎。
反脆弱指的并不只是坚强,而是脆弱的反面。脆弱本质上是在不确定中受损,而反脆弱是在不确定中获益。要做到反脆弱,最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情绪弹性,拉伸自己的适应张力,这样在面对某种撞击时,才有冗余进行反思后再反应,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弹性地反应。
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获益?个人认为有几点比较关键:1.没有自己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伤害自己。2.深刻地体验各种情绪,让自己能带着觉知面对当下的情绪,而不被它所带偏。3.用理性进行决策,而不要感性地反应。4.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既能面对突来的风险仍然可以冗余,也要有一部分用于不对称性收益,即较小投入能杠杆极大回报的事情。这就是杠铃策略。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其实指的是看问题的习惯性角度。心智不成熟的一个特征就是只从自己惯有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性格特征我们也会称之为”固执“。固执的人会始终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当遇到相左的意见时,会想要征服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
固执和坚持是外表看起来很相似,而本质上却截然不同的两个词。坚持指的是目标坚定不移,而实现的路径可以因时而变,甚至不必要非得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团队中厉害的人得出结论也未尝不可,重要的是达成目标。而固执的人是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行事,哪怕明知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也在所不惜。
心智模式成熟的人,擅长用最恰当的角度来观察当下的状况,并能提出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启发所有人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而并不一定非得用自己提出的方案。而快速地切换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是关键,这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多发问,多深思。另外需要学习跨学科的重要知识,例如从财务高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编剧视角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心理学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虽然繁琐,但是在关键时刻,视角的变换却能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
反共识
随大溜是人的天性,因为这样耗费的能量最小,而结果也有很多人一起承担,而使得自己压力不会太大。但是对于重要的决策,这样的从众行为,却会带来平庸和糟糕的结果。
反共识是从决策最优的角度来思考,横坐标是结果的正确或者错误,而纵坐标是共识或者反共识,最后综合分析得出反共识是最优策略,因为共识且正确,只是众多分母中的其中一个分子的收益,而反共识且正确则会是极其巨大的收益。而反共识且错误则能收获巨大的成长,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下一次做正确的决策累积经验值。而共识且错误是最糟糕的,因为自己连错在哪里都不清楚,因为是从众而做出的选择。所以反共识应该是重要决策的准则,所谓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屁,这虽然听起来很难听,但是却很真实,马云有一个习惯,如果提出某个比较重要的建议,如果没有人反对,大家都说好,他就决定不做,因为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容易理解和看到的事情,凭什么是他最后能赢。这也是成熟的人和幼稚的人的一个根本性区别。
反共识需要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也就是思考思考的过程,很好的切入场景就是写反思日记,对于自己的隐藏假设,推理过程,证据和事实,结论都进行反思,才能慢慢训练自己反共识的能力,这本质上是比较反人性的,也是比较痛苦的,非常稀缺,所以也显得出它的价值所在。
在杠杆点大量重复
第一个关键词是杠杆点,这是系统论中的观点,对于已有系统,不加分别地施于作用力,往往得到的是更大的反作用力,事与愿违,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系统中的关键杠杆点,只需要很小的作用力,就可以让系统往预期的方向运动,所以找到关键的杠杆点事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重复,很多的事情都会有时间延迟,就是做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没有什么起色,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而这时候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才能看见复利的增长,在杠杆点大量重复就是要有阿甘精神,认准一个事情就埋头大量地重复做,不问结果,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量变才会累积变成质变,而当多个方向都累积到质变的时候,就会产生查理芒格所说的Lollapalloza效应。
拥抱痛苦并反思
面对现实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特别是残酷的痛苦来临时,是选择逃避,抱怨,还是拥抱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不同人的人生轨迹。达利欧在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公式,成长=痛苦+反思。这个等式给我很大启发,原来轻松地成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成长意味着一次次突破自我的框框,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只是自己是否愿意承认而已,如果回避痛苦,总是追求快乐,那么就会错失一次次可以成长的机会。
而痛苦后的反思极其关键,反思是什么导致的痛苦,以及如果情况倒过去,什么都不变的情况下,我可以做些什么,不会导致这样的痛苦,这种复盘对于根源性地解决问题很重要,而不是让自己一次次地被同样的痛苦所折磨。
2019年,让自己慢慢地变得更成熟和理性,当然这不代表会很沉闷和刻板,自己也可以释放情绪或者适当地任性一下,但是重要的决策一定要更加成熟,经常反思,避免陷入先天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