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当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就进入了“低欲望”时代。
而我们所经历的阶段,又多多少少与之有重合之处。同样承接了产业转移,同样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同样经历过地产的腾飞,又遭遇地产总量平衡,同样从人口红利,走到了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困境,他们走过的老路,还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经济强盛时期,居民们普遍相信经济会一路向好,房价、股价会持续上涨,爱加杠杆,充满消费激情。
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能逐渐过剩,市面上热钱开始寻找出处,转而从实体流向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滋生出泡沫。
买涨心理作祟,总有人前仆后继,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1985 年至 1989 年东京房价翻了两倍,日经涨幅超 200%。
但纸醉金迷的背后是脱实向虚,炒出来的资产,造了一批先富,但也埋了一批后富。前面部分人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却推高了下一代的生活成本,日本打工仔们只能望房兴叹。
当击鼓传花的鼓声戛然而止,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人们不但要承担投资带来的巨额亏损,还要承受资产价格大跌却依旧如故的巨额债务。
当时日本房价腰斩,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物价格坍塌,积累了较多不良债权,并且由于大量企业倒闭,存活的企业也几乎丧失扩张意愿,银行资产端遭受不小的打击。
之后日本几乎全民开始走收缩路线,不敢再大力消费,赚钱偿债成了主流,随着需求减少,就业岗位也大幅减少,年轻人“丧”气十足,消费躺平,生育躺平,得过且过。
并且因泡沫破灭的杀伤力太大,后来无论再低的利率,再宽松的货币环境,去创业、投资的人都不多,以至于日本错过了互联网浪潮、新能源市场。现在日本几乎还是老牌企业为主导,比如汽车、电器类的巨头,只能在存量里面搏杀。
策略的大松大紧,破裂后补救又不及时,导致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迷。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经济实现快速反超,但现在我们也走到了类似岔路口。
尽管2022年末国内城镇化率为65.2%,离日本1990年泡沫破灭时的77.4%,看着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但实际我们一些山区人员,并不愿意到城市生活,城镇化可能达不到日本的水平,现在几乎也快走向存量时代。
当神话达到顶端,不思变的话难免走向他人的老路。
日本失去的30年间,股市起码就失去了20年,其股民几乎小半辈子都活在熊市中。
日本股市在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见顶后,到现在都没有回到当初的38957点。
1990年开始,日经指数前3年跌了56%,后20年跌了38%,直到2013年开始推出三支箭,负利率下大放水,日股才缓慢回升。
今年巴菲特现身带货,日股才来了一波大牛市。巴老爷子的玩法是借钱抄底,先发日元债券,就地两个点的低息融了千亿日元,再去抄底日本五大社商,完成闭环收割。
在日本股市熊的几十年,散户占比从1970年的37.7%,一路降到2021年的16.6%,现在几乎都是机构在玩,散户对股市往往是敬而远之。
不过在低利率下,日本债市倒是长牛多年。因长期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借贷日元成本极低,一些机构完全可以融资到国外投资套利,因此尽管日本股市不行,但玩债的还是比较吃香。
另外这几十年间,因疯狂举债给企业和老百姓花钱,解决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和医疗开销,日本庞大的债务问题成了一大奇观,但这个泡沫却连年不破,一大秘诀就是超低利率,内债每年借新还旧,本金可以永续,但利息总要还,而日本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让这个债总能还得上。
所以日本长期维持超低利率,一是好消化庞大的债务,二是好刺激经济,促进消费。同理,往后走我们多半也会维持长期的低利率,给地方债务减负,促经济。
除此之外,近期出的一些措施,也是在给大家减负。
比如增加普高学位供给,虽说离取消五五分流还有距离,但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新生儿人数,就算全上都填不满,往后家长不用那么鸡娃,孩子也不用那么卷。
另外今年个税专项扣除标准分别提高1000元,存量房贷利率也开始下调,这些措施都是实打实给大家减负。
每个时代,都留有机会窗口。很多我们能看到问题,相信高层早也看到这些点,也在考虑制定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步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