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宠儿》中“林间空地”的含义

2024-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airmiu

一、引言

在《宠儿》中,“林间空地”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有三处标志性的场景:蓝石路124号、“甜蜜之家”、“林间空地”。其中,蓝石路124号在“杀婴事件”后,从“驿站”变为只对黑人女性开放的空间。而“甜蜜之家”则是充斥着来自奴隶制的暴力阴影的空间。不同于这二者的封闭压抑,“林间空地”是融洽的、开放的,是被灰暗悲伤氛围笼罩着的故事中的一抹亮色。“林间空地”作为《宠儿》中独特的空间意象,具有丰富的寓意。

二、“林间空地”的含义

(一)连接人与自然——诗性的空间

“林间空地”有着诗意的美。在弗罗斯特的诗歌《林间空地》里,“林间空地”是一个象征着包容的、智慧的意象,它轻柔静谧,安抚了诗人的心灵。而在小说《宠儿》中也有类似的意味。

贝比·萨格斯在“林间空地”布道,用她宽阔的心灵安抚人们,用她智慧的思想润泽人们。她说:“在这个地方,是我们的肉体;哭泣、欢笑的肉体;在草地上赤脚跳舞的肉体。热爱它。强烈地热爱它。在那边,他们不爱你的肉体,他们蔑视它。……现在听我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1]被美国奴隶制剥削着的黑人们的身体是不被爱的。文中出现的铁嚼子、囚笼、锁链等等,都是白人施加于黑人奴隶身上的刑具。在那里,黑人被划为动物属性,甚至看作物品。而在“林间空地”,黑人们可以像这自然的万物一样,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不再被奴役。他们可以大声哭泣、欢笑、舞蹈,表露出不被抑制的最原始的情感状态。他们在这里得到治愈,在这里学习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心。

不同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贝比·萨格斯在“林间空地”率领黑人们进行的是“召唤-聆听”的仪式。也不同于基督教信仰“救世主”的存在,贝比·萨格斯的召唤是忠于自己的。“她没有要求他们去洗刷他们的生命,也没有要求他们不得再有罪过……她告诉他们,他们唯一能得到的恩赐是他们想象得出的恩赐。如果他们看不见,他们就得不到。”不需要信仰别的什么,也不再寻求外界的一切,只要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回归自我、回归本心的思想。在这里,他们将自己融于万物之间,顺应自由的本性,充满生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诗意地栖居”的理想。

(二)连接个人与社区——力量的空间

“莫里森对社区的书写,实际上是试图实现她的怀旧情怀,呼吁美国黑人回归自我,从自己的民族性中寻找实现自我的力量。”[2]在西方主义的语境中,西方人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是作为被驯化的“他者”。而《宠儿》书写的对象正是“他者”——被白人奴役、排斥在社会边缘的黑人人民。在“林间空地”中,黑人们终于可以破开白人加在身上有形的、无形的枷锁,一点一点地寻回缺失的自我。“一点一点地,在一百二十四号和“林间空地”上,同大家在一起,她赢得了自我。解放自我是一回事;赢得那个解放了的自我的所有权却是另一回事。”塞丝从“甜蜜之家”的出逃是自我的解放,她可以不再直接地受奴隶制的压迫,但她的灵魂、她对自我的感知仍被禁锢着。而在“林间空地”,塞丝以及所有黑人们终于可以爱自己,并从同处于“他者”身份的黑人社区中得到滋养。

尽管贝比·萨格斯在生命的最后选择卧床钻研颜色的奥秘,不再去“林间空地”布道,选择与社区隔绝。但当丹芙踏出124号,重新与社区建立起连接的时候,发现“他们全都认识她的奶奶,有些甚至还在‘林间空地’跟着她跳过舞。”记忆从未消失,从前的连接仍然存在。这是个人与社区连接留下的痕迹,使人能带着温情的目光回望过去,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故事的尾声,“林间空地”发出遥远的呼唤。“仿佛是‘林间空地’来到了她身边,带着它全部的热量和渐渐沸腾的树叶……它震撼了塞丝,她像受洗者接受洗礼那样颤抖起来。”赛丝得到“林间空地”的洗礼,走出混沌。可见,“林间空地”是存在于过去的,更是存在于未来的。它是黑人社区团结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

“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个体空间的建构与社区不可分割,黑人社区是黑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塞丝在经历与社区之间“从融洽到分离再到协商的过程”的同时,也在经历找回自我的过程。而在这之中“林间空地”正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物,它使个体同社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因此找回自我的力量。

三、结语

小说中是这样描述塞丝对“林间空地”的印象的:“在真相曝光之前,那里一直是她记忆中的绿色圣地:植物的蒸汽和莓子的腐败气味弥漫其上。”这恰恰点出“林间空地”在文中的象征意味。它是由植物构成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在这之中的植物萌芽、生长、死亡、腐化成养料后给新生命供给能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腐败后才有新生。只有小说人物真正正视遗留下来的伤痛、寻找疗愈的方法,才能找回自我,才有走向明天的可能。“林间空地”中弥漫着的“蒸汽”与“腐败气味”,是它诗性与力量的体现,也是《宠儿》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宠儿[M].潘岳,雷 格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2]赵宏维.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