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与进”的智慧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早已有了叛逆之心,而且与曹氏集团核心人物曹爽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是,奈何曹爽实力尚弱,而司马懿根基深厚,不敢轻易动司马懿,只能处处打压司马懿。
司马懿看出了端倪,换做别人可能就会起兵造反,但是司马懿心思缜密,思来算去,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不再与曹爽争斗,而是主动交出兵权。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正好赶上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于是派他去探望司马懿。
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放松了戒备。
其实司马懿主动交出兵权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他暗中布置,并让司马师养了三千死士,准备伺机而动以消灭曹爽势力。
嘉平元年正月,曹爽带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起兵造反。
这是一个比较经=经典以退为进的例子。
有人问:“退”就是“进”吗?
并不是。
以退为进是需要基础的,这是一种策略,并不是前进的必要方法。
比如你没有实力,你的退就真的是退、是放弃。
并且,就算你有实力,也不能一直退,总是退的结果就是硬生生把自己退没了。
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进,都是讲究时机的。
《学经》说:
长进则无力,长退则无功。善退者,得其进,冒进者,胜而不得。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退?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地步
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正天集团竞选总裁,韩楚风找丁元英商量对策:
韩楚风说:“老总裁突然离世,以遗书的方式特定我当。张副总裁深藏不漏,梁副总裁势在必行。我呢没确立表明接纳,也没确立表明回绝。表了一个能够有变化的心态。”
丁元英说:“你最好先撤出这次市场竞争,让给一条道,让2个副总裁先较量。赢面很有可能会大一些。你做事老总裁安心,但董事会不一定安心。董事会不关注老总裁的遗书,只是盈利。这儿还有一个工作经历难题。针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潜在性的阻碍。后退一步让2个副总裁中间的分歧升高为基本矛盾,让他们窝里斗等他们同归于尽,公司必定会蒙受损失,这就是暗流涌动,有一个比较,当董事会看得出哪位篡权的,哪位做事的?当然就会实至名归了。到那时候,你也就拥有真真正正的权威性。不然,你一走上拳台,就会促进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有可能变成第一个笑柄。”
因为总裁一职,对于三位候选人来说需要的能量值比较高,目前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所以,冒进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丁元英给的建议是:以退为进。
1.踏实干好工作,做出成果,积蓄能量。2.让另外两位内耗,降低能量。
三位候选人本来能量相当,如果韩楚风积蓄提高能量,而其他人内耗降低能量,那么,最后结果就是韩楚风的能量值远高于其他两位,也就能顺利当选总裁。
所以,韩楚风退出去为公司干实事,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能量,而另外两位内斗,只能互相消耗自身能量。
二、事物发展到“藏”的阶段
这个世界遵循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当事物发展到“藏”的阶段时,你不去“退”,那结果只有灭亡。
历史上能得到善终的功臣很少,大部分的结局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和韩信。
刘邦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虽同是功臣,但最终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汉朝建立后,张良、韩信可谓无限风光,韩信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客观来讲,很大程度上,项羽是败在了韩信的手上。
楚汉相争时,最终比拼的就是带兵打仗,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时的胜负就是指战争的胜负。
可就在大汉建立,功臣们事业如日中天,到达顶峰时,张良却选择归隐山林。
也正因如此,张良才得以善终。
反观韩信,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受辱而死。
这就是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没有按照规律做事的结果。
所以,高歌猛进的“勇往直前”,虚怀若谷的“以退为进”,都需要智慧,需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做事,而不是情绪。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