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概览

2024-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逍遥未遂

论名气,第一梯队包括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赫尔曼·黑塞和托马斯·曼。

歌德,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等。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文学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等。

歌德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追求、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歌德的名言“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并非出自这部小说。

这部诗剧以浮士德这个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不满与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歌德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人类最大的两个敌人,恐惧和希望。”出自《浮士德》的这句名言体现了歌德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审美教育书简》、《强盗》、《阴谋与爱情》等。

《审美教育书简》以书信体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独特见解。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范畴,更是一种深入人性、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他强调,审美教育应当成为连接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和谐与完整。席勒在书中还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概念。在书中,席勒写道,“只有当人成为完全的人时,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人在游戏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赫尔曼·黑塞,德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德米安》、《堤契诺之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中篇小说,它用优美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悉达多在追求生命真谛的过程中的心灵之旅。通过悉达多这一角色的成长与蜕变,黑塞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复杂与多元,更引导我们反思生命意义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这是《悉达多》中最动人的一段话。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杰作,通过主人公哈利·哈勒尔的自我追寻与内心挣扎,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矛盾。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个体的心灵,探讨了人性、时间、永恒等主题。“年轻人,你要知道,严肃认真是时间造成的。我不妨悄悄地告诉你,严肃认真是过高估计时间价值的结果。我也曾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曾想活一百岁。而在永恒之中,你要知道,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够开一个玩笑。永恒不是别的,正是对时间的超脱。”读完《荒原狼》,每个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堤契诺之歌》是德国作家黑塞的散文、诗歌集。本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做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书中,黑塞写道,“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次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每次阅读这段话,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主要作品包括《死于威尼斯》《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是一部心理描绘深刻、情感表达细腻的小说,深入探讨了美、欲望和人性,引导读者思考美的价值、人性的弱点以及生命的意义,并道出了欲望的本质:“欲望是缺乏了解的产物。”

《魔山》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这部小说以一座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的疗养院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的经历和成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世界。疗养院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地方。它既是病人寻求康复的场所,也是他们逃避现实、沉溺于各种欲望的温床。在这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人们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种环境为人物提供了反思自我、探索内心的机会,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小说中涉及了许多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感知、无聊的本质等,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最后,作者总结道,“生活中引入一些插曲或变换一番新花样,乃是维持我们生命力,使我们对时间保持新鲜感以及使我们对时间不会感到漫长,厌烦或枯燥无味的唯一方式,从而使让我们的生活有一种新的感受。”

第二梯队包括赫塔·米勒、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马丁·瓦尔泽和瓦尔特·本雅明。

赫塔·米勒,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和诗人。2009年,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国王鞠躬,国王杀人》、《狐狸那时已是猎人》、《低地》、《呼吸秋千》等。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一部散文力作。在这本书中,米勒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权力压迫的人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尊严和信仰的。米勒还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笔,深入剖析语言、爱与历史等多重主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词也被收入此书。在这篇演说词中,米勒提到,“在词语出乎意料地抓住了生活体验的地方,也是词语最精彩之处。最后它们变得如此强加于人,以至于生活的经验必须死死缠住词语,这样才能避免分崩离析。归根结底,我们能用的词语越多,我们就越发自由。”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他创立了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史诗剧”,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四川好人》、《伽利略传》、诗集《致后代》等。

《伽利略传》是对科学家伽利略生平的戏剧化再现。布莱希特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伽利略的科学探索过程以及与当时宗教势力的斗争。该剧展现了伽利略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剧中的很多对白都发人深省,比如,“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科学的目的不是打开无穷智慧的大门,而是在无休止的谬误面前划一道界线。”,“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马丁·瓦尔泽,德国小说家、戏剧家,曾获多个文学大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写作,擅长描写笔下人物的内心冲突。主要作品有《恋爱中的男人》、《惊马奔逃》、《批评家之死》、《屋顶上的一架飞机》、《第十三章》等。

在《恋爱中的男人》中,马丁·瓦尔泽使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巧妙地穿插了历史真实事件与虚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文学的想象力。最后,作者总结道,“这世上的所有灾难都源自爱的匮乏,”点明了全书的主题。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主要作品有《单行道》、《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单行道》由一系列短小精悍的篇章组成,每篇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物品展开,这些看似琐碎的主题在本雅明的笔下却焕发出深刻的哲理。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也展现了本雅明对现代社会碎片化、无序化的深刻感受。“了解一个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不抱任何希望地去爱他。”这是《单行道》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作品家喻户晓并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有四位: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本哈德·施林克和君特·格拉斯。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德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等,他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

《西线无战事》通过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视角,深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苦难以及个体对战争的反思与质疑。在序言中,雷马克写道,“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德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香水》、《夏先生的故事》、《鸽子》、《低音提琴》等。《香水》是20世纪最畅销的德语小说之一。

《香水》是一部探讨人性、欲望和美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奇异经历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气味和幻觉的世界。格雷诺耶对气味的敏感和痴迷,以及他为了追求完美的香气而采取的行动,都让人深感震撼。“谁掌握了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这种将嗅觉与人性、欲望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香水》成为了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

本哈德·施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朗读者》、《你的奥尔加》、《夏日谎言》等。《朗读者》获得多个文学奖项,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2009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朗读者》是一部对人性、自我认知、罪与罚、爱与背叛进行深入探讨的小说。这部作品以二战后的德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米夏埃尔与汉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对个体在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作者指出,“唯一能使人生完整的,是爱。”

君特·格拉斯,德国小说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铁皮鼓》、《剥洋葱》、《猫与鼠》等。

《铁皮鼓》通过侏儒奥斯卡的视角,展现了纳粹德国时期的黑暗历史,以及人们在战争、权力和欲望面前的种种选择,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荒诞性以及政治的可怕(“一涉及政治,就会有强暴行为。”)。

三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荷尔德林、诺瓦利斯。

海因里希·海涅,德国抒情诗人、散文家,思想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主要作品有《佛罗伦萨之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哪里有夜莺歌唱,那里就温暖而美好”是海涅最为人熟知的名句。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代表作有《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塔楼之诗》等。“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在孤独中,我找到了自由;在自由中,我找到了自己。”是荷尔德林脍炙人口的名句。

诺瓦利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颂》、《圣歌》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是诺瓦利斯的一句名言,流传甚广。

三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瓦尔特·莫尔斯、于尔克·舒比格

米切尔·恩德,德国幻想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奇幻小说。通过梦境、现实与幻想的交织,恩德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有现实世界的影子,又充满了超越现实的元素。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同时,恩德也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意和启示。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认识到,“控制人类最好的工具就是谎言,因为人类是靠信仰而活的,而信仰是可以被操纵的。操纵信仰的能力才是关键。”,也认识到,“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形式的快乐,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一种,就是:能够爱就是快乐。其实这两者就是一回事。”

瓦尔特·莫尔斯,德国连环画画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梦书之城》《巫魔师》《来自矮人国的小兄妹》等。

在《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中,莫尔斯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了一个名为“查莫宁”的奇幻大陆,这个世界中充满了各种奇异的生物和场景。主人公蓝熊船长历尽艰辛,穿过一个童话般的王国,那里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就是没有无聊。故事提醒读者要珍惜生命,远离无聊,因为“无聊会让人感到自己被绑在一个由时间制造的刑具上并且被极其缓慢地分解。”。

于尔克·舒比格,德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我和她》《当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等。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具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展现了舒比格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世界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 默默地成长着。”很多读过此书的读者都对书中的这句话有很少的印象。

其他值得一提的作家还有格奥尔格·毕希纳、威廉·格纳齐诺、埃尔克·海登莱希、贝内迪克特·韦尔斯、朱迪丝·莎兰斯基。

格奥尔格·毕希纳,德国剧作家,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主要作品有《丹东之死》等。

《丹东之死》深刻反思了法国大革命,深入探索了人性、革命的本质与自由等主题。“您看,这是一个美丽、牢固、灰色的天空;有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先把一根木橛子揳到天上去,然后在那上面上吊,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在是与不是之间打架。人啊,自然一点吧!你本来是用灰尘、沙子和泥土制造出来的,你还想成为比灰尘、沙子和泥土更多的东西吗?”这是该剧中经常被提及的一段对白。

威廉·格纳齐诺,德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女人、住房、小说》、《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爱的怯懦》。格纳齐诺小说的特点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极其细致的描写,因此他的作品在一般读者中一向有“无聊”、“沉闷”的名声,然而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他的小说却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当代德国的心理历史”,出色地描绘出了“日常生活中可笑的荒诞”。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通过描述一个中年鞋子测试员平淡无奇的生活,探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我很喜欢那片灌木丛,因为它展现出自己的坚持。我想跟这片灌木丛一样,每天在这里抵抗着,既不消失,也不抱怨,更不说话。它什么都不需要,也不要被征服。”“我喜欢想象一种装出来的疯狂,那会帮我活得不受阻碍。”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出现代人在社会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渴望。

埃尔克·海登莱希,德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背对世界》等。

《背对世界》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短篇小说集。它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和广泛的题材选择,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埃尔克·海登莱希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揭示了德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众生相,从战后普通人的悲喜中拼凑出历史真实的碎片。在《银婚》中,年过半百的夫妻之间激情褪去,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心态,“她突然感到惊奇,以前认为重要的如今毫无意义,也就是说,现在她觉得重要的,有朝一日同样可能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一切只是个时间点问题。”在《背对世界》中,作者写道,“当人们沉湎于自己的私人情感时,是会彻底背对整个世界的。”。背对世界,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选择。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需要背对世界,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

贝内迪克特·韦尔斯,德国当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直到孤独尽头》、《贝克的最后一个夏天》、《几乎像天才一般》等。

《直到孤独尽头》是一部深入探索人性、孤独、自由与自我救赎的作品。韦尔斯以“孤独”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尤勒斯的生活经历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揭示了孤独的本质及其对人性的深远影响。孤独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常态,它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自我的困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韦尔斯巧妙地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朱迪丝·莎兰斯基,德国当代女作家。主要作品包括《逝物录》、《岛屿书》、《蓝色不适合你》等。

《逝物录》记录了12件已在地球上永远消逝的事物。尤迪特·沙朗斯基通过文字与图像的迷人编织,以细腻深入的探触,生动肆意的漫想,浓情婉丽的笔调,建构起虚实之间的诗意,让人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失与得”。在该书中,尤迪特·沙朗斯基写到,“一如所有书籍,本书也想让某些事物活下去,它想让过往的前现、遗忘的还魂、喑哑的说话、被错过的得到悼念。书写什么也不能挽回,却让一切都可能被体验。因此,这本书同等关心寻找和发现、失去和获得,它让人隐约感到,只要有记忆,在和不在的差别或许就不那么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