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你,如何消除阶段性的迷茫~
这是上一篇的未完待续,当优质输入引发了迷茫之后,对迷茫的持续时间、产生原因、内在态度进行界定,认为阶段性的迷茫具有暂时性、因输入而产生、有自我意识并努力消除等特点。同时,阶段性迷茫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输入,而是清晰目标的缺失。也就是说,上一篇,解决了阶段性迷茫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如何消除阶段性的迷茫?
原因揭示了问题,问题指引着对策。调研文章的写作,就是如此,提出的对策要与问题一一对应。阶段性迷茫产生的原因在于清晰目标的缺失,那么,消除阶段性的迷茫就是找到清晰的目标。于我而言,就是找到写作路在何方。
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梳理一番,竟发现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擅长的领域,只能谈一谈熟悉的领域,大抵就是新闻稿、经验总结类文章、工作总结之类。大家看了不要发笑,对于写作的热爱和探索,于我而言,确实是来源于工作。不知不觉间,在码字员这个岗位,已经待了整一年的时间,在领导同事的指导下,大抵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学习简单的蛙泳这两个阶段,现在属于会游、但游得很慢(因为当年有幸选上的游泳课,和蔼可亲的老师说了蛙泳贵在优雅,优雅二字,对游得慢的人来说,真真是极好的安慰)、但还是在不断游的状态。这几类文章,都比较严肃,不大带入个人感情,是对工作客观事实的反映和提炼。所以,我的文字倾向于纯说理,恨不得全篇都是很“干”的“干货”,关键,还乐此不疲(请看本篇及上一篇,赤果果的例证),顺带牺牲了原本因该有的可读性,很多时候,都只能对自己说句呵呵哒。
所以,于我而言,需要的是培养一个擅长的领域。而这个领域,要从知识结构搭建开始。国文不太敢想,初高中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竟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一丝丝痕迹(在无辜地说不记得的同时顺带增加下脸皮的厚度);法律领域倒还可以尝试,当年啃掉的一本本大部头,需要重新回顾梳理;工作思考就不提了,估计感兴趣者甚少;心灵鸡汤常写,出品文章常写常像;间歇性发作的思考力倒是可以深入挖掘,不断的梳理也会带来正向反馈。当然,不论选择哪个领域,都要从打好基础开始做起。
如何打好知识基础?
经典的教科书是第一选择,多次锤炼的框架是知识结构最好的原材料,后续生煎、爆炒、凉拌,悉听尊便。当然,教科书的一大问题是,可读性有所欠缺,就不符合某些小伙伴对于可读性的高标准(默默吐槽下在一定程度、某些情形下对自己的低要求),所以,还可以选择一些相关主题、但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经典,因为,看经典,其实最省时间。
知识要善用方可。好像有一个拆书帮,就是教人如何将知识有效利用的,说实话,还在看、还在学习,不能给出更多建议,权当给大家些新idea吧~
最后,回到正题,阶段性迷茫的消除,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选择一个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领域,在一个对的时间,确定一个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坚定前行即可,前行路上,你会看到迷雾的消散,迎来如火的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