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周刊想法

平凡而伟大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70人  创作周刊

2007年8月24日至2018年8月24日已11年,很多次想离开,却又很多时候充满了不舍,或许现在过得舒服了、安逸了,也会觉得如今的一切都是那几年的很拼换来的,更是充满了不舍,于是自己决定同时也是被决定继续留下来,感觉一切始终都是最好的安排。

榆林夏日的夜晚很温和,走到窗台引入眼帘的是满天的星和城市的霓虹灯,打开窗户,强劲的风迎面吹来,令原本热的夜晚增添了一丝寒冷,窗外车流声时断时续,偶尔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而我回到了花了近两个小时才组装起来的电脑桌前,不禁感慨一切都那么地平静。

前几天看了《我不是药神》,不是在电影院那种大场面,而是用手机在一个网站上看的,并不是很担心制片方找我要电影票,看过之后,也会有对病者病情的同情、对主角转变的认可、对执法者冷漠的不满、对制药方贪婪的仇视。但更多的是对死亡、价值、追求和良知的深思,似乎涉及很宽泛,并不是目前阅历所能参透的,或许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还不如影视剧中的人物,但还是感觉应该记录一下自己粗浅的组合观点,以便以后的自己谨记、践行并升华。

一辆单程列车——生死

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辆单程列车,在不同的站点,会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列车继续前行,你的位置自然会有其他乘客落座。虽然很欣赏“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那种豁达,但应该不少人更向往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吧。

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已烟消云散。但这一辈子,谈不好感情,受不了挫折,存不了美好记忆,还再前一点值得咀嚼几分钟的旅程经验也没有,才是最遗憾的事情。生死有时,不如喜悦经过,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遇到的、经历的才是最重要的,尝尽世间酸甜苦辣,痛快之后归于尘土,没有可悲哀的,也不需留恋什么,正如一位心学大师临终时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的没有价值,粗浅的认为活在当下即是价值

“当下”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人生会有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对自己来说都是当下,每个阶段的开始都是一个崭新的起跑线,不管之前辉煌也好,平庸也罢,都要抛之脑后,一味沉浸在以前就似乎背着包袱起跑难免会被别人超越,每个阶段都是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发掘自身的亮点,展现出来,让自己喜欢自己,阶段结束回头看时,可以有遗憾,但容不得后悔。

我们总以为生活是电视剧,把自己当主角,可很多时候发现自己顶多算得上是一个路人群演,没有主演的命,偏偏想要主演的运气,对不起,人生没有奇迹。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为我们提供永远的庇荫。

都说上帝在给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或许门我们无法把握,但如果把握不好窗,窗也会被关掉,那样出口会越来越小,直至封死。或许很多时候,门往往不是上帝关的,而是我们自己关的。

北大哲学课《为你的人生寻找一个意义》中讲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这个意义,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会为之感到后悔;这个意义,能赶走生命的颓废和空虚,带来愉快和欣喜;这个意义,能永远璀璨、不会变质,值得为之舍弃很多东西。人生的意义,必须包含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如此才能无悔。

郦波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中提到: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

那么,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不是追求么?

讲到追求,应该不少人会说金钱,但金钱真的不是我们的追求,挣钱的目的,即钱的去向才勉强算得上追求。专注于财富积累的人,最后发现物欲的增长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幸福跟拥有多少无关。

吃不饱的追求吃饱,吃饱的追求吃好,吃好的追求享受,享受了追求刺激,刺激就是在作死。西方人所追求的冒险——高空走钢丝、高楼楼顶踏滑板、乘滑翔机自高山而下,国内明星出轨、腐化堕落、子女吸毒,网络上充斥着诋毁、谩骂与造谣,这些何尝不是一种作死。

源于好奇的潘多拉效应,无法知晓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情更有诱惑力,也更能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这是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作怪。

武林高手常死于村妇下的一杯毒,江湖大哥常死在小弟伸出的一把刀;了不得的国际大律师,不知帮别人揭了多少弊,却可能被身边一个小职员卷款几十亿,伤及五脏六腑。

突然想到追星,明星除了自带明星光环之外,智商、情商与常人无异,甚至很多时候不如普通人,何必因明星分手闹得沸沸扬扬,说什么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真正的爱情平凡伟大,从不追星,只追褪去任何光环,平凡而伟大的人。

宁愿一直处于追求享受的过程,一开始追求是窄的,慢慢可以被无限拓宽,虽是外在但必不可少。内在唯有追求内心的强大方可受益终身,如何追求请看我的《种树养心,养树种心》。

强大内心即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是拿起来敢担当,即是致良知

一个人,信什么、说什么,都不能成为神。但是,如果你虽然不信什么、不说什么,却能做好事、做好人。就算你不能进天国,至少,你已经在这世间,以“向善”战胜了“向恶”。

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中讲到:人性就是这么妙!像失火,你会先冲出来,再冲进去。冲出来。使你惊魂甫定,能看得更清楚;把你的妻儿带出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更使你没有后顾之忧。然后,你人性的崇高面开始发挥作用,你又冲进去,去救别的人。

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歧视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相对应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一个人的良知不能被消灭,只能被掩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泯灭良心”,总有那么一天刺痛了良心,基督爱忏悔,讲的是承认错误但并非改正;佛家讲回头是岸,讲的是放下追求超脱;儒家讲致良知,拿起来去担当。

任何给人定性、贴标签的词语包括良知,都是有深浅、轻重、大小、高低之分的,致良知不可能达到绝对的良知,只能无限接近,正如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的程度不同;每个人都有心理阴暗面,只是面积大小不同;每个人都有价值,只是价值高低不同。

《我不是药神》中徐峥的经历何尝不是致良知的过程——卖印度神油的他面对亲人生死,从印度购药发现自身价值,疯狂追求卖药带来的财富,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良知,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何尝不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回想过去并不代表怀念过去,如今的自己并不是过去的自己,但过去始终是自己的一部分,挥之不去除非失忆。正如每到接近某个特殊的日期便会感慨很多,虽然这个日期已并非当年,但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