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千万不要用听书代替读书!
两年前,中年不惑的我开始读书,但自己读了一段时间就开始陷入各种困惑。
首先不知道读什么书,我记得当时读了《小李飞刀》、《中国哲学史》、《诗经》.......几乎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书都不错,但读书却没啥效果,读完就忘、甚至好多书读着读着就放弃了。
就在我读书最迷茫无助时,我遇到了各种听书软件——FD读书、DD、XMLY。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周一本书,每天听几遍,真的有种他乡遇故知、相见恨晚的感觉。
每天一打开各种app,就有老师们精心准备好的读书精华,自己不费力,还可以走路听、坐车听、睡觉听,这样读书也太容易了!
就这样听了上百本书,有的书还听了十几遍。但越听越焦虑,总感觉哪里有不对的地方。
直到碰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才让我豁然警醒。《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千万不要用听书、看别人的导读来代替阅读。
-1-为什么不能用听书代替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听书和导读会影响你的阅读。
首先导读会影响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第一,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就像被注了水的猪肉,夹带了导读人过多的私货。
第二,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因此,你可能在书中发现一些重点,而那些导读者却没有发现到。你会发现讲书、导读和自己的读到的怎么不同呀!听别人讲书、阅读这类导读,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导读,会限制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就算你的理解是对的。
所以如果你先听了别人讲书、读了别人的导读,可能就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曲解。你会只想看那些学者或批评家提出的重点,而无法看到可能同样重要的其他论点。
其次听书会让你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
当你习惯于听别人讲、看别人的导读,如果你找不到这类书听时,你会完全不知所措。你可能可以借着听书、导读来了解某一本作品,但不经过大脑痛苦的摩擦,你就不会记住一本书。这就是学习金字塔的原理,听书只能获得一本书的5%。“听了那么多本书还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个道理。你只能算是个好学者,但不会是个好读者。
-2-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的能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阅读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非辅助性就是不借用外力、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过程。
这本书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蝴蝶破茧而出。它凭借着你自己的头脑运作,不假任何外助,是完全以一己之力来破茧而出。在阅读时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这时你就是“破茧而出”、“涅槃重生”。
所以阅读不是为了娱乐休闲,也不纯粹是为了单向的从书本获取知识,而是一种主动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目的是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阅读者。
因此听书、看导读并不利于你阅读能力的提高。
-3-如何正确地听书、看导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就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听某人的讲书。这个规则尤其适用于一些学者或评论家的听书导言。要正确地运用这些导读,必须先尽力读完一本书,然后还有些问题在干扰着你时,你才运用这些导读、听书来解答问题。
先读书、再听书。
你已经读过、了解了全书,才能和讲书人、导读者对话。讲书人、导读者读过这本书,甚至可能读了好几次,他对这本书有自己的理解。当你也利用分析阅读的“望闻问辩”主动阅读了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样当你再听讲书看导读时,基本上是与他站在同一个水平上的,不再像直接听书看导读、隶属于对方。
先读书、再评价。
如果你已经看过全书,就能知道导读可能错在哪里。那么这样的讲书、导读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可以对听书、导读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如果你完全依赖这样的书,根本没读过原书,你的麻烦就大了。
先读书、再摘要。
你可以在自己分析阅读完一本书后,把听书、导读当成摘要,当成唤醒你记忆的工具。另外摘要可以用作主题阅读的其中一个步骤,帮你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摘要绝不能代替真正的阅读,但有时却能告诉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读这本书。
所以听读、导读就像是吃别人嚼过的馍,只适用于快速地获取别人的信息,学到别人的知识,本质上和刷手机看短视频没啥两样。
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阅读更像是学会自己吃饭,只能靠自己去克服重重困难、提升自我能力,最多事后拿自己获得的结果和别人的比较一下,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现在你明白了吧,听书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嗨越好,也要配合你的主动阅读。
千万不要用听书代替阅读,那样不仅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更重要的是浪费了你主动挑战一本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