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的思考
非常敬佩陈学长治学精神。如果治学不能不断精进,则止于表面,也就无从谈功夫了。看了陈学长的文章,我也有一些思考,供大家抛砖引玉。
个人抛砖引玉提出一个思路,之前看梁启超先生《儒家哲学》他说儒家的三大命题:性之善恶,心体,天命。这三个问题贯一,可以看到儒家一直以来所探讨的主线。而心即理的问题也涵盖于这个大主题之内。心即理是对于儒家十六字心法的高度概括。但是以彰显人性善为出发点,而有了心即理。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达到惟精惟一才能符合心即理。也就是道心即理。而非私心即理。第二个层面:心即理在陈来先生《有无之境》里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心即理还包括了了认知主体,强调人的认识反馈系统对于人的判断影响,他举例南镇看花就是案例,也就是说心的认知模式才是最终决定我们认识世界的最终路径。所以心智模式这个心就是认知之理。阳明先生承认世界的确客观存在,但是人的认知模式才是他形成对世界认知的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即理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一点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阳明先生对人类认知世界的高度洞察。这是人认识自己的觉悟。
所以性,心,天,命。是儒家乃至全球文化,宗教所共同探索并不断给予答案的大命题。阳明先生的心学虽然很多学者说传承于孟子,但宋明理学以四书为基础经典来解读五经,四书的根本在于《论语》,而《传习录》在徐爱序之后就是阳明先生用《论语》里的话回答徐爱之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基本概括了《传习录》的宗旨,继往圣之绝学,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方法之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应了内圣外王。所以当我们学习《传习录》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会逐渐体会阳明先生的真义。按照许嘉璐先生的治学观,把他置身于儒家传承的鸿流之中,就会更加明晰儒家一以贯之的内容是什么。这在《论语》里有了答案:夫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学而上达。看看夫子一生如是,阳明先生一生亦如是。至于我辈,从之而已。
所以最近学习《论语》的体会是原来觉得《论语》不是很难懂,因为基本上通过白话文释义我们可知其字面意思,但同时近期学习,又发现很多学者都说《论语》博大精深,并没有研究透彻。我想这恰恰体现了夫子下学而上达的教学方法吧。于是才有自贡说夫子罕言性命。在让弟子于细节中自己领悟啊,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