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宗熙敘事&合作對話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宗熙

作為父母,也同時從事心理工作,常常在這兩個角色遊走、反思。

 在父母的角色上,主流文化常提醒父母要讓孩子做他自己的樣子,當父母的要提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把父母的期待與過去成長經驗加諸在孩子身上。

 當移動到心理工作的位置時,有些不同反思:

一、看到心理學等主流知識傳達『無條件的愛』重要性,除了帶給父母重要學習,和親子教養的參考。但是,當遇到親子挑戰時,也帶給父母評價自己的聲音:我一定是能力不夠的父母,不然怎麼別人(或教養專家)都可以把孩子教的這麼好?都做得到『無條件的愛』?

二、有『關係』就會有期待,而當有期待、有渴望,就很難有『無條件的愛』。尤其親子關係,如果我們沒有期待、沒有渴望,我們可能就不生、不養了。

 一個自己內在對話:要怎麼才能做到『無條件的愛』?是不是很難?「是的!很難!」,因為要把明明就是有很多期待、渴望的愛,假裝視而不見、催眠自己當父母就要『無條件的愛』,真的很難。

 另一自己內在對話:如果是這麽難的話,那不就無法可想?「不是的!不全然如此」,因為當父母的我們,明明知道生下一個孩子、養育長大是件充滿挑戰的課題,我們仍然往挺著腰咬著牙前走去....像是:

1. 在生產的時候,母子迎向新生也接近死亡的過程。(想到居家生產,臨盆前和太太等待大寶胎位轉移,看著太太的疼痛、不適,到看到大寶從產道平安來到人間的瞬間,我放聲大哭

2. 看見孩子勇於挑戰也擔心孩子受傷,在過程中欣賞,但也膽顫心驚。

3. 從一個人財務自由到一家子經濟壓迫的壓力。(好想出國好想買…>_<

4. 期待孩子可以過得更好,試著給予再給予....

5. 還有好多好多....

 原來,願意生下孩子,把孩子帶來這世界,父母就帶著一份很深的『無條件的愛』。

 當然,作為父母的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給孩子合適、夠好的愛。但在標籤自己『能力不夠的父母』之前,也先記得我們有著這份『無條件的愛』的心意與信念。

 也提醒我,當看到有些所謂『不夠好的父母』時,要記得『無條件的愛』也早已存在這些父母的內心深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