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是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6100/d14d76d52c058ae7.jpg)
当你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情绪想象成他身体上的伤痛时,你就会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更敏感一些。
1.任何时候都应该与孩子共情吗?
不是。
只有当孩子期待我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才需要与孩子共情,不然显得我们非常啰嗦。例如:妈,下午我想去奶奶家做作业。这时您只需要说:谢谢你告诉我。而不需要用共情的语言:哦,原来下午你想去奶奶家做作业啊。
2.是不是孩子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
是。但那并不意味这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这句话很重要,建议读两遍!
其实,我们很容易把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弄混。因为“情绪”与“行为”往往会前后脚。例如:在街上孩子哭着要买玩具(其实家里有个一样的)。这里孩子的哭是行为,但哭的背后是有情绪的,我们可以不接纳孩子的哭,但需要接纳孩子哭背后的情绪。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我拒绝买给他,但并不代表我要恶狠狠,虽然这个要求不合理,我还是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孩子的情绪,蹲下来安抚他。
3.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那不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了?
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会让你成为难得的好父母;但允许孩子的所有行为,才是真正的溺爱。
例:当孩子拿着牛奶不是喝,而是用奶涂抹地板时,明显是需要阻止的。但不是厉声呵斥,需要“温和而坚定”的说:“这样挺好的玩的吧,但牛奶是用来喝的,如果想画画,请用笔(如果不让做什么,最好有相应的替代办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和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是两码事,接纳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4.孩子遇到问题,提供现成的处理方法不好吗?
“就按我说的做,没错的,妈妈/ 爸爸海会害你吗!”。这是我们常说的,且情真意切,因为我们总想把我们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总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但是,当我们给孩子提供确切的解决办法时,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当孩子询问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才去告之我们的建议,因为主动告知与要求告知之间的区别是:前者,孩子没有探究/思考的过程,而后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