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a12965fc92717ef0c0e6fddf

如果能和我们的讨好型人格做朋友···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晨熙小太阳

很多人被讨好型人格所困扰

很多人被讨好型人格所困扰,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拒绝别人,看似乐于助人其实并非自愿,因为害怕冲突所以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

蒋方舟也在奇葩说里分享过她的“讨好型人格”经历:“就是说即使这个人你不喜欢,然后你也希望他喜欢你。”

可就算如此,尽管内心那个讨好型人格的自己,在面对外界时已经够小心和卑微了,在面对自己时,也得不到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我们都想把那个“讨好型人格的我”除之而后快,想变得更好更强更洒脱。却半点不去理会那个讨好型我的感受。

直到那天看了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的心理分析,我才突然意识到,讨好型人格不仅来源于每个个体的童年经历,也来源于人类的共性。她的存在是有充足的理由的,甚至某些时候是为了保护我们而存在的。但我们却批评了讨好型人格那么久。于是,想为她说句公道话。

如果我们能和讨好型人格做朋友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在谈到如何从固定性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里说,如果把这两种思维想象成不同的人格,那首先要去理解你的固定性思维模式人格,要知道这种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慢慢教那个固定型思维人格的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想问题。那也可以同样,把讨好型人格想象成另一个小小的自己。

我们在谈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时,总觉得问题都是自己一个人造成的,造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都在于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要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要自我绑架?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我们在解释他人时,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在社会心理学里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是人类的共性

但通过一些经典的从众心理实验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人都是很容易从众的。

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里,米尔格拉姆邀请2个人到耶鲁大学的心理实验室,让一个人扮演“教师”,一个人扮演“学生”,教师教学生单词,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就要按下开关,对学生实施电击的惩罚。并且学生每回答错一次,教师就要跟着提高电击的力度。那么,电击会对人造成多大痛苦呢?当电击力度达到120伏时,学生就会喊太疼了。而到270伏时,学生会痛苦的尖叫,并坚持要出去,“不参加这个实验了。”

测验开始了,你们猜,如果实验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一直继续下去,用电击惩罚那个学生,教师们会进行到什么程度呢?扮演教师的人在没参加这个实验之前,都说自己到135伏就不会进行下去了,因为那样学生会太疼了。但实际上,参与的40个教师里,有63%(26人)都按照这个实验的要求,进行到了450伏。(当然,不用恐慌,学生的扮演者们实际上并没有受到电击,他们只是打开了录音机,播放了抗议声而已。)

尽管这个实验备受争议。但它也确实展现了人们的服从程度。挑战社会规范,或者说,挑战权威,都是有压力的。另一个实验也能说明这一点。

米尔格拉姆让学生们去纽约地铁上,要求乘客给他们让座。尽管结果上56%的乘客让了座,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发现,开口提这样的要求真的很难。很多学生欲言又止,又或者在得到座位后,假装自己生病了,来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儿。

所以,挑战社会上大家默认的规则真的很难。知道了这一点,当我们不由自主想融入某一个群体,服从于权威,想变得和别人一样,或是做出一些讨好他人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讨好型人格对我们的好处

理解之外,讨好型人格也不一定是坏事。为什么我们会从众呢?社会心理学家给出了两种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获得重要信息,做出正确的行为。而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得到好处的。

当我们刚进入一家新公司时,为了快速融入新团体,我们可能会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与团体里的几个主要人物打好关系。一时的放下自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这能让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当我们在和别人观点有冲突时,我们因为害怕冲突和对峙,不愿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更倾向于活稀泥时,也许是因为这样我们能更有安全感。所以,如果我们能真的和讨好型人格做朋友。

“爱惜它、尊重它、呵护着她······”然后再谈改变。

“你愿意这样做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