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在塑造孩子品格方面,你可能一直都做错了?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77_十指纤纤

      看到孩子做的不对,要立即制止并加以批评管教,这似乎是养育孩子的正确操作。

难道不是吗?“养不教父之过”,儿童心智尚不成熟,是非还不能明辨,父母该做的就是纠正其错误,规范其行为,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这是中国绝大部分家长秉持的教育理念。

用心观察,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外出用餐大声喧哗,被父母严厉呵斥;见了长辈不打招呼,被父母批评不懂礼貌;乱扔东西,房间凌乱,被父母指责不爱卫生;做作业拖拉磨蹭,不专注,被父母批评责罚……

我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长大,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也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方式,似乎天经地义。

可是,最近,我发现出问题了。

亲子间冲突越来越多,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经常我连话都没说完他就不耐烦了,或者口头答应转过身又我行我素,管教不仅无效,还弄得亲子关系很紧张。

      有好多次,为了避免冲突,我强忍着闭嘴,不提醒不批评,不指出他的问题,但心里又难受的很,倍感折磨。眼见着孩子拖拉磨蹭,学习敷衍,不会规划时间,做事不专注,不爱劳动……多年的教养好像完全没有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和品格,反而问题越来越多,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

      就这样,日子在矛盾拧巴中飞逝,直到今天我偶然听到樊登老师的一段话。

      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是跟他建立感情,建立连接的机会。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仿佛乌云密布的天空射下来的一道光束!

      原来我一直都用错了方法,结果南辕北辙!

      为什么我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呢?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做对了是正常的、应该的,没有必要再去强化,而错误是洪水猛兽,必须要严防死守。

      但是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们成年人尚且渴望被肯定被看见被赞赏,更何况孩子呢。

      在成人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可能孩子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如果没有做好,他自己本身已经很难过、很挫败了,这个时候父母再对他进行批评指责,要么他会把情绪转移到父母身上,产生冲突对抗,要么就更加沮丧退缩,日后再遇到问题就逃避拖延。

      不管哪一种结果,父母的行为都是在继续消耗孩子的能量,而不是帮助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费力管教孩子却没有效果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给予理解和包容。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本自具足的,都是积极向上的,都会努力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父母的陪伴和接纳能给孩子重新注入能量,帮助他走出低谷。等到孩子情绪平复了,需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帮助他看到行为背后的优秀品质。

      比如说吃完饭孩子帮助大人收拾碗筷,我们可以说:儿子,你帮妈妈收拾碗筷,减轻了我的负担,你真是一个爱劳动、体贴家人的孩子。

      看到孩子把错题改了,我们可以说:孩子,我看到你把试卷上的错题都改正了,妈妈看到了你的认真、不敷衍,你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一定会帮助你收获更多的知识。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增强自我认可,产生自我激励,更加从容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难怪书上会说,养育孩子实际上是自我修行的过程,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

      从今天起努力丢掉苛刻,转换视角,拿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找寻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