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回忆录》有感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49人  追那个小女孩

我出于对二战的好奇,最近读了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有一些我之前不清楚的地方终于拨云见日,自己也对二战——这一近代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痛的战争,产生了一些愚见,在这里整理整理,挑一些印象深刻的点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image

如何评价二战的发生

引用丘吉尔的一句话——二战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是因为一战对德国的惩罚是极为不合理的

巴黎和会.jpg

一战对德国的处置方案主要是由英法美三国在巴黎和会上制定的。法国在一战中收到的打击最大,所以法国人要的是和平和赔款;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所以美国人要的是民主;英国当时还是世界第一大国,他们要的是利益和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更像是一根搅屎棍。三国的目的各不相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德国既要割地赔款——这让德国人愤怒,同时美国又向德国提供了贷款——这给了德国人力量,最后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煽动下,德国人开始了复仇。

仇恨,金钱,引爆者,这就把德国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毕竟德国当时工业还不能说是世界顶尖,况且,德国法国当时跨莱茵河而治,想当年东吴借助长江天险而拒曹魏,法国借助莱茵河天险,德国的坦克装甲部队是没那么好进攻的。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绥靖政策的张伯伦

张伯伦是丘吉尔的上一任英国首相,当希特勒当选德国元首的时候,英国的首相就是张伯伦。张伯伦当时也看出了战争的苗头,不然他不会这么频繁的接触希特勒,但是他制止战争的手段,竟然是希望能够跟希特勒用谈判的方式,企图”祸水东引“(希望德国能先和苏联掐起来,借苏联之手消灭德国),甚至还同希特勒有过多次私人谈话,事实证明这是妄想。当德国跨国莱茵河的时候,法国人是拒绝的,英国当时作为欧洲的大哥,竟然也没有出面制止,直到德国进攻奥地利的时候,张伯伦才发现为时已晚,只能引咎辞职。

所以,二战的发生,不仅仅有美法一战埋下的因,又有英法绥靖政策种下的果,而希特勒,只是这一切大背景下的最后一环,不能说没有希特勒,就没有二战。

苏联真面目

不可否认,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苏联人民为了抵抗德国,也付出了近乎3000万人生命的惨痛代价。但是,苏联真的像历史书上说的那样力挽狂澜且道德高尚么?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是不跟德国人开战的,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苏联和西欧、德国是三方对弈的状态,英法希望通过绥靖政策,祸水东引,但是狡诈的德国人直到,苏联远没有法国这么好欺负,所以德国和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image

在这个条约的制约下,苏德在战争初期没有爆发战争,德国人有时间去进攻波兰和英法,而苏联人这个时候是安心准备德国人的进攻吗?不是,他们这个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瓜分波兰。我们知道,波兰大部分是德国人,所以当时波兰有句话——”我们宁愿被德国占领而不是苏联占领。德国人奴役了我们的身体,苏联人摧毁了我们的灵魂。”可见苏联在波兰犯下的滔天罪行。

操心完西线战事之后,苏联又开始担心北线,为此,他们进攻芬兰,芬兰是肯定招架不住的,最终芬兰被苏联占领。所以后面芬兰人是先打完苏联人,再去打德国人。

等欧洲战时了却之后,苏联对于东线的日本也伸出了爪牙。战争爆发的时候不去管,一是因为西线这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那时候的日本太过强大,等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苏联也露出了本性。他们大张旗鼓的对中国东北强取豪夺。中国政府层一度曾严厉抗议苏联,苏维埃政府却以中国东北部是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地为托词。吃相极为难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不能用我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但是苏联这样到处惹是非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喷不快。所以,苏联确实是力挽狂澜,但是其余的……就这样吧!

二战著名将领

以上是二战中的一些将领,他们大部分都是活跃在欧洲和北非战场的陆军将领,相比于德国和苏联的将领,英美法的陆军战争天赋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二战不仅仅只有欧洲,如果说欧洲是苏联打德国,那么另一块主要战场——太平洋战场,就是美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在当时都是世界顶尖,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尼米兹和日本的山本五十六,但是因为丘吉尔并没有参与到太平洋战场,所以本书对太平洋战场的叙述也不多。

德国为什么会输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德国人输的原因:

说的差不多了,写了很长,肯定会有写的不对的地方,望各位看官多多指正,轻喷,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