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千万别把能力积累在自己心里
今天这篇文章是自己痛心疾首的反省,也想分享给大家。毕竟省悟越早,人生越好。
1 努力是有差别的
在过往的经历里,我常常强调成长与体验,但是现如今经历了如此多窘境之后才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其实是需要累积“被认定的价值”,那才算是自己人生的一种积累,否则就只是自我安慰。
很多时候我们看上去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是一刻不停比谁都拼命。但不同类型的努力,却会形成非常悬殊结果。
第一种是自知型努力。意思是学到的东西基本是放在自己的脑袋里,倾向感受或是享受这个过程,不去寻求和外界的互动。
比如看一本书、上一节课或者听一些文章了解一点知识。
第二种是炫耀型努力。意思是想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主要注重表达过程的体验,也可能会将想表述的观点调整到觉得对方会为其鼓掌的程度。
比如通过学到的生活窍门做出了一个小玩意;用听到的科学理论给身边的人普及常识;看到书上的某个观点后用微博或朋友圈发出来;或者为学到的东西做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
第三种是验证型努力。意思是做努力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得到外界的反馈,再对自己的行动进行修正。
比如发布一条营销信息,搜集建议并对内容进行调整;组织一场免费活动,向来者征求某方面的反馈。
第四种是价值型努力。意思是所做的努力对一些人有不同层面的帮助,他们会去持续关注、支持,并愿意用价值交换或付费来获得此产品或服务。
这就包括能给某个理论或资讯写出一篇深刻的分析文章、持续经营一个能生产稳定优质内容的公众号、创造一个有价值且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能为一个已有成熟产品开辟新的使用场景和销售渠道。
2 ** 认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只有最后一种努力在市场上才可以引发交易,而我们所探讨的价值也都是指“被认定的价值”。那些自己觉得是价值,但得不到他人认可的情况,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大多数人平时所做在工作以外的努力(甚至在工作中做的事情也)都是属于前面几种。坦率来讲就是,我们做的很多事并没有太大价值。这也是导致自己在遇到重大变动时,会猛然发现自己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
或许有人会想,
自己做喜欢的事情非得这么“功利”吗?
不追求别人的认可行不行?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说服我不去做更深层次努力的一个借口。
我有很多爱好,并且也不是个功利主义者,所以把很多事情都想得很美好,喜欢去感受,而不是去交易。
但20多年来,不论我爱好的是什么,它们总会在历史的一段时间里进入社会认可的洪流,也会在你无法估计的时候黯然衰落。
这个过程中给我最大震撼的不是哪一个技能在高点变现的能力,而是它与一个人核心价值的乘积效应所引发的惊人效果。
我们不去孤立分析某一个案例的起落变化,就只去翻翻看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们,他们在某一个场景里被发掘出来时,其属于第四种积累的努力在当时人群中所具备的稀缺性。
即便是后来这个积累不重要了,但在当时,很大层面上就是他能获得那个机会的原因。
又或者你简单地看一看现在最火热公司的招聘信息,在一些核心或特殊岗位的招聘信息里,是否写了某条例如:“最好是A、B、C、D、E(社交产品)的重度用户,曾策划过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交活动”或是“特别热爱XX制作,曾做出过优秀传播作品的求职者会优先考虑”,这些积累恐怕都是临时抱佛脚准备不来的。
换一个角度,对于个人来说,虽然我们总在讲,自己的感受、自己能活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肯定意识到了,我们做一件事的感受如何,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即使你独自一人玩乐器,只想自娱自乐享受兴趣,也可能会在不小心按错一两个音的时候,脑袋一闪想到将来给别人演奏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听出来,又或者边弹边唱到尽兴时,会幻想一些自己一直憧憬的表演场景。
甚至你只是在做家务活,当自己满头大汗终于让整间屋子焕然一新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想“要是某人能看到整个家里的前后变化该多好啊”,或者会想:自己这么能干,是不是都可以参加家务大赛获得冠军嘉奖了。
方丈讲法需要听众,说书朗诵亦求反馈。即使是转瞬间产生的感受,也都是一个人的价值社会性的体现。
所以不论当你做业务、求职、创业还是做投资,这些纯粹的商业活动都会成为真正考验你此前的努力所蕴含价值的试金石。最终能够换算成结果的几乎都是第四种努力,也就是价值型努力。如果你之前没有做够,那么哪怕你在前几种努力里花费的时间再多,也无法兑换成价值。
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即使这样也无所谓,那恐怕也不需要再看下去了。因为后面才是我真正总结出来的,那些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人,应该怎样利用这一点思考来改进自己的行动。
3 ** 转换聚焦点是帮自己清醒**
要想将前几种努力转变成第四种,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相对于原来,还能减少无意义的时间耗散。
这个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你视野的聚焦点。
第一种努力关注的聚焦点是“完成”,只管自己完成了一件事所获得的满足感。
第二种努力的聚焦点是“传达”,主要追求表达过程中的快感。
第三种努力的聚焦点是“改善”,注重过程中通过自己再次投入所达成的改进。
而第四种努力的聚焦点就是“交换”,重点在于让一件事变成一个可以促成交换的产品。
在做之前就以终为始考虑到最终呈现效果的可能性,然后为其制定目标。排除掉那些纯粹关注“完成”、“传达”与“改善”的感受停顿点,培养整体看待自身价值的观察方式。在这个目标范围之外的,尽可能少花时间去做,在这个目标范围内的,即使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也要坚持原则,“不达底线誓不罢休”。
举例子来说,比如你未来想跳槽去你梦寐以求的某家公司,而现在还是得先做手头的工作,那就应该想到,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怎样才能转化成未来工作所需的一个产品。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呈现在简历上想打动对方,要写成什么样才有这个可能性。这个你希望呈现的结果,就是当前做努力的基础标杆。
再比如你想要有朝一日能做自己的公司、品牌,现在想从公众号写作开始积累传播能力,那么就可以先弄清楚市场上相应类型公众号的对价,它们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可能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或者你内容的特点、传播的技巧、起标题和定主题的能力要在什么水平线上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然后再针对这些去做你的阅读量、点赞数、回复率、打赏量或者进一步的转化。这些都是能换算成价值的指标,即使一时做不成自己公司,优秀的企业也会认可它。
但是假若你用以上的思路没办法得出答案,也就是目标和现状之间关联性不够大,那就应该有所警惕,因为你当前的目标不应该与现状相差得太远。
如果你当下要面对的这些,再怎么积累都没办法成为能兑换价值的产品,你就应该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多次、不同阶段的努力来达成。
或者,就要反思一下现在想做的这个积累是否正确(在积累过程中,反思“正确性”要慎重)。特别是当你发现时间不够用,需要抛弃一些东西才能做出选择的时候。
因为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做得不够,而是因为想做的太多了。要是时间是无限的,那当然做的越多越好,越丰富的人生越有价值。但是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凸显了专注者的优势,因为他们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能把时间的效用最大化。
我们也应该向这个方向靠齐,因为小于1的数乘上去是没办法让你变强的,必须以“能兑换价值”为基础标准,将事情做到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程度,才能让自己有所突破、完成更大的进步。
关于优势和能力
其实也存在非常大的误区
之后会专门来讲
下一篇(很可能是明天)会讨论关于
“应该先把一件事考虑清楚再去做”
还是
“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再去决定是否继续”
这两个矛盾的概念其实有些时候很好判断,但是在一些棘手问题上,比如换工作时、做创业决定时以及做出重大经济(包括时间)决策时都会变得非常难。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些反省,今后内容题材类型也会经历一些迭代改进。
因为自己正在求职中,有很多事要准备,所以现在没能保证百分百准时更新。朋友们有任何观点或者建议欢迎给我留言。
感谢你们关注~
微信公众号:慢煨成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