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1802】趁年轻,用脚去认识世界丨天堂电影院
Living here day by day...you think it'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天堂电影院》
注:以下内容包含2013年重映的导演加长版,有大量剧透,另外,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从一个阳光辉映着大海的长镜头开始,配着温柔的音乐,让你仿佛觉得海的那边就是世界的尽头。
电话是另一个女人接的,老人从电话里没有听出任何的感情,仿佛接电话的完全是一个陌生人,她告诉这个女人,艾佛特过世了,直到一个满头白发的男人回到卧室,听到这个消息,然后冷静地躺在陌生的女人旁边,等女人睡去,月光下的他双眼浸润着泪水,这一夜,他失眠了。
多多在一个小镇长大,父亲去参军然后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勤俭节约地维持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多多爱看电影,即使是母亲让他用来买食物的钱也拿去看电影了。相对于看电影,他更喜欢因为宗教的原因被牧师要求放映员剪下的那些胶片,他不知道为何要剪,也不知道电影院里的观众为何每次放到被剪掉胶片的地方时都要大吼大叫,他只觉得从墙上的狮子嘴里发出来的光充满了温暖与神圣。他向往放映室里艾佛特的工作——电影放映员,于是经常跑到狮子嘴旁边看他的一举一动,并且想尽各种办法进放映室,还将胶片拿回家和爸爸的相片收藏在一起,对于他而言,胶片和爸爸一样重要。
艾佛特说,他喜欢这份工作,喜欢给观众带来喜怒哀乐的感觉。
后来,他也当了放映员;后来,他爱上了艾琳娜;后来,他因为艾玲娜的“背叛”离开了这个小镇。直到三十年后,艾佛特过世,他躺在床上落泪。
故事就这么简单,可导演却巧妙地将它分为四个层次,并一环紧扣一环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这么饱含深意的电影。在我看来,虽然这是一部剧情片,同样是讲了一个人的成长,同样是讲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故事,但故事的拍摄方法上一点也不输于带有各种包袱的《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个层次,认识到深爱的东西也会带来伤害。多多很聪明,他觉得胶片会燃烧是艾佛特不让他拿走剪掉的胶片的借口,于是用各种方式拿回了很多胶片收藏,可后来妹妹差点被燃烧后的胶片烧伤他才知道这是真的,这也是他的一次成长:认识到真心爱他的爱佛特没有欺骗他,他开始对放映机产生一定的崇敬感。当然,爸爸的照片也被烧掉,深爱是有代价的。这里的胶片燃烧的同时也为后来艾佛特被烧伤做了铺垫,让我在看到艾佛特被突然烧伤时没有觉得剧情突兀。
第二个层次,爱并认真对待工作。在和艾佛特亦师亦友般地交往中,艾佛特深知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肯定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像他一样当一个放映员度过一生。于是以“人们以外表选朋友,以智慧选敌人,你太聪明,不能当朋友”拒绝与他过深的接触,决绝教他放映,心里希望他未来离开小镇,成一番作为,可是导演却安排了一个“成人考试”让他们继续成为朋友,甚至教多多学会了放映,才有了后来艾佛特被放映机事故烧伤了眼睛后,因为整个小镇只有多多会操控放映机,才顺理成章的成了电影放映员。多多在工作中一丝不苟,骑车去拿电影胶片的过程他知道了性,这里也顺应了之后的爱情。说到这里,也许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艾佛特参加“成人考试”其实对后来的剧情没有任何作用,但导演这样巧妙的安排让多多的成长故事得以顺利的展开,在看的时候,没有觉得任何的突兀,反而他们考试的情景让我捧腹大笑,增加了许多乐趣。
第三个层次,多多体验了爱情。在学校和同学玩的时候认识了艾琳娜(当然,第一次相识的机会是他和同学争来的),并从此深爱上他,终于逮到机会打电话向艾琳娜表白,却被艾琳娜妈妈骂了一通。在他无比失落的时候艾佛特告诉了他一个士兵爱上公主的故事,士兵在表白后承诺等公主100天,可等到第99天却选择离去,公主也再没去找士兵。多多不懂为什么,也不相信他会遇到这样的结局,他仍然鼓起勇气当面向艾琳娜表白后承诺像士兵一样去窗外等她,只是在快失望的时候她却来了,他不是士兵,他和艾琳娜相爱了。然而一场暴雨(云雨)之后,他们分别了。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暴雨似乎也象征着他们的爱情。
第四个层次,如果不离开长久生活的地方,真的就像艾佛特对他说的那样,会把小镇当成世界的中心。他继续一边无数次地到处给艾琳娜寄信,并一边工作了一段时间,即使在当兵的时候也坚持写信,只是每次都被退了回来,直到退伍后回到家和艾佛特在海边长久的交谈后,他选择离开,并答应了艾佛特临走前不成就一番事业绝不回来,不能让别人去谈论他绝不回来,他做到了,成了有名的大导演,但艾佛多死去时他仍然没有回来。我想在他的心里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那段爱情带给他的伤痛。
这便是他成长中的四个层次,至于加长版中最后回到家乡再次重逢艾琳娜,知道了真相并和解(并没有在一起)。但是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安排,尽管在剧情上用艾佛特对他的欺骗加强了电影的主题——要离开小镇,但却不免因为后面和艾琳娜的重逢让我看得一头雾水,甚至因为后面他们爱情的演绎使得我们容易将主题偏向爱情,即不离开的话或许还能和等过他一段时间的艾琳娜在一起。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或许导演觉得他们是否在一起,他是否离开都影响不了另一个主题——人的“成就”并不能影响这个世界的变化,以及人生要承受的那些痛苦,像多多父亲一去不归,像电影院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炸毁,像妈妈为了坚守爱情而孤单一辈子,像自己因为深爱艾琳娜即使碰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姑娘仍然单身,在这个层次上,他和小镇里的所有人一样,没有区别。
或者,导演还有其他主题?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问为什么我将“离开小镇”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现在我从电影中几个反复出现的镜头给大家参考一下。
1、占据无数次特写的狮子嘴以及里面放映机投放出来的光,从小到大的“光”也暗示着艾佛特的话“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他老了”,狮子嘴里面是狭小而安静的放映室,外面却是热闹的影院大厅,以及丰富的电影屏幕,即小镇是封闭狭小的,外面的世界更丰富;
2、剪掉的亲吻片段前无数次观众的吼叫,反复出现的一个观众在热闹的电影院沉睡和一个总是朝着电影屏幕的方向吐口水,代表了腐朽且亘古不变的生活常态;而后来一个离开过小镇的人开了新电影院后,亲吻片段不再剪掉,吐口水的被泼了一脸的小孩的屎(小孩代表新生),沉睡的人醒来后的谩骂人被无数人起哄嘲笑。象征着改变着大家的是新的东西。
3、无数次从广场某角落串出来的流浪汉大吼着说“这个广场是我一个人的”,而且直到最后新电影院被炸毁他仍然跑出来这样说。反面讽刺着永远待着一个地方的人。
因为忘了最先的版本,因此写的时候我又重看了2小时版的后面的剧情,爱情的重逢是没有的。我推测1989年时科技没有那么发达,除了电影设备的快速变化,互联网大潮并没有来到,而2013年却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因此导演又来了个加长版。
我昨晚看的就是加长版,对后面的爱情故事也有了许多感触,但总体上从对电影的角度来说,加长版不免觉得冗长而电影呈现主题复杂,虽然让我体会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或者个人的成就怎么高,也无法改变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对重要的人失去的失落,以及时间流逝下亲情的的失去。
另外,两个版本中都有的镜头:多多回家时母亲听到汽车的声音急冲冲出门迎接,导致织好的毛衣重新被拉扯成一根线的长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线暗示着时间的倒流,即尽管过了三十年,母亲的爱没变,多多对艾琳娜的爱没变。
在我看来,导演想用爱情重逢这一段的剧情所呈现的主题压住前面那么多镜头告诉观众的主题,但效果却是相反的。
因为,多多依然会再次离开家?
因为,我看完仍然想在年后尽快逃离现在的工作,和现在所处的城市。因为工作中那些没出过省的同事,文化水平比我低一些的同事,那些整天只知道玩麻将、聊八卦的在这个城市上大学的老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的交谈,总是让我感觉那么孤独,甚至是长久的痛苦与折磨。
而逃离现状,逃离痛苦,无论在1989年,还是2013年的时代里的对于希望寻求自己的生活,找到真实的自己的人无疑都是最重要的。
另外,今天中午回想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今社会这么快速发展,国家四处铺路架桥,那么多高铁、地铁建成,如果还仍然长久的留在一个地方,那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我,这些资源不就是浪费吗?难道非要等到放长假时才去和大家一起去挤,一起“装模作样”的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那个电影中毛衣的线被扯开的镜头一直在我脑中浮现,它反复告诉我:待我老的时候,时间不会像那样倒流!
还记得电影中的另一个镜头吗?曾让小镇中那么多人拥有欢乐的艾佛特,在他遭遇大火的时候,大家却纷纷逃离,只有多多深入火堆去救他。而那些人,便是那个他长久待的地方的邻居,甚至他一直善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