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之一

2018-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xiaochao7175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这几天开始看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一开始最吸引我的是我觉得书的排版非常清晰,他把亲密关系分为四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整本书就六个标题,但是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和上一部分紧密相扣,让人感觉作者思路的清晰。

作者说:开始和维护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我们在童年时代没有得到的满足和需求,都会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期盼。这样的说法让我为之一振,难道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无条件的爱,而是因为对方身上有我们的期盼吗?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赞赏等等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等都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实现的话,那和我们处于亲密关系中的那个人得承担多大的责任和压力呢?对方不可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期盼,而且他也和我们一样,从我们身上寻找他的期盼,期盼落空就会失望,争吵,失望,冷暴力等就在所难免,最后愤恨就产生了。

看过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话,就会知道里面最有名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与本书作者观念一致,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不假外求。只要是外求的,都不是真正能让自己内心平和的,这是一条修行的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者还引用了《正面管教》中的观点:孩童时期的量大主要需求就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其实,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如果学过正面管教就会知道,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中,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很多需求是被压抑的,是没有被满足的,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们的心里不断的积累,它们并不会消失,而是会通过成年后的各种欲望表现出来,即使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来标榜,拨开这些欲望的外衣,其实质都是内心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归属和价值。

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选择最符合我们内心需求的那个人进入热恋,之后就会进行伟大的工程——-改造对方。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改造被人和被别人改造的过程,无疑,没有人不觉得痛苦。我们的初衷披了很多道德的外衣,看起来很无私,很完美:我要你改变,是为了你好!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撒娇,威逼利诱,也会搬出那句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无疑,你会失望,因为那不是对方的需求,而是你的需求。所以,你就会进入幻灭阶段。

看到这里,我一直在想我七年来的婚姻生活,我内心的需求是什么,我让对方改变,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期盼来源于我童年的哪个事件,我该如何从内心去强大自我,而不是把期望寄托于对方。

我也曾经说过: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改变什么什么的话。虽然现在不会这么幼稚了,可是其实在侧面反应出我对于自己的不满意。我要求对方戒烟,除了真正关心对方的身体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吗?是想通过对方的改变,来证明我在他心里的重要性吗?是否想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呢?或许这才是我真正的想法吗?你看,他爱我,都能为了我戒烟!但现在我懂了,爱是内寻的,而不是外求的。无疑,我很确定我先生非常爱我,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都能体会到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是他的宽容,理解让我成为了现在慢慢趋于平和的我,那么,我当初为什么还会为了改造他而痛苦呢?我想那个时候的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吧,需要通过证明,通过明示和暗示等各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期盼和情绪上的需求,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这些都是看到第二章:《月晕现象》的感想,接下来看幻灭,估计会有更多的感触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