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和律诗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么回事?
对联和律诗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其实不复杂。因为对联是律诗的中二联演变而来,所以我们搞清楚律诗中的规则,自然也就回答了对联的相关问题。
既然是律诗,那么就是讲究平仄格律的诗,当然是由律句组成的诗。
仄起仄收与仄起平收
律句自然就有自身的规则。
律句的第一规则就是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依照韵部划分出平仄来,然后再将这些字的平仄依照两两相替的规则合理安排。符合平仄相替的句子,我们才能称之为“律句”。
平仄的划分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大概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在平仄划分中为“平”声,而三四声的字,就是“仄”声字了(这里只是为了讲解关系简单划分,不涉及古韵今韵区分)。
那么按照相替的规则写出来的句子,我们如何在平仄格式上称呼呢?我们就看第一个关键位置的发音,是平还是仄,我们就称之为“平起”或者“仄起”。
比如“白日依山尽”,按照平水韵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在第一个关键位置,也就是第二个字“日”是四声,是仄声字,所以我们称这个句子为“仄起”句。
为什么不看第一个字?因为律句的规则就是两两交替变换,“二四六”位置才是关键位置,所以首字是不论平仄的(平仄皆可)。有朋友又会问,“白”字明明发第二声,怎么又是仄声字?这就涉及到古今韵字的区别了。“白”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是仄声入韵。
而下一句“黄河入海流”,同样看第二个字,“河”发第二声,这个句子自然是“平起”句。同时我们看到第四个字“海”是仄声,所以这个句子是平仄交替的,就是合格的律句。“白日依山尽”也一样。
只有符合这个特征的句子才能成为律句,才能组成律诗。
那么什么叫做“仄起仄收”呢?
因为每个句子除了关键位子,尾字的平仄也很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句子是否韵句,这个字是否韵脚。格律诗的韵脚基本上都是平声字,所以如果不是韵脚,在格律诗中一般就使用仄声字来断句区分。
“白日依山尽”,“尽”字为仄声,所以我们称这个律句为“仄起仄收”句。而下一句“黄河入海流”,明显就是平收,我们就称之为“平起平收”句。
同理,再看三四句。“欲穷千里目”,平起仄收句,“更上一层楼”,仄起平收句。
两个平收句的尾字“流”、“楼”为同一韵部,是这首诗的韵脚。
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这四种格式是所有格律诗的基础形式(七言也一样)。
格律诗的所有平仄关系都是在这四种律句之上在使用“相对”、“相粘”两种句子之间的关系组合成为格律诗。
如“白日依山尽”,使用“相对”(关键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就是“黄河入海流”。然后第三句和第二句是“相粘”的关系(关键位置平仄相同),就是“欲穷千里目”。然后第四句又和第三句“相对”(关键位置平仄相反),“更上一层楼”。
我们列出平仄和诗句的对应,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首字不论)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落与仄起平落
什么是“平起平落”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落”理解为“收”,那也就是指“平平仄仄平”这种律句格式。
但是在对联中,“落”另有一个意思,即结尾,这个结尾和上面的“收”意思差不多,但是意味着整个对联的完结。也就是说第一个“平起”是指上联收尾,而第二个“平落”是指下联收尾。
也因为这个缘故,“平起平落”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对联中,只有“仄起平落”。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只要是上联,就必须仄声字结尾,只要是下联,就必须平声字结尾——这才叫做“仄起平落”。
绝对不会出现上联平声结尾,下联还是平声结尾的“平起平落”。这是根本不懂对联的爱好者的瞎编。
知道了这一点,大家下次再贴春联的时候,自然就知道哪一句是上联了。
不要再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