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爱你!
中国人的感情都特别含蓄,特别是在亲情方面。
估计大多数的子女,很少会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那么,从今天起,试着每天说一次!
因为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母亲也在衰老,你成长的速度赶不上她衰老的速度。趁着她能听见,她能感受到,多说!大声说!妈妈,我爱你!
1.母亲从小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弟弟。
在上小学的时候,她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对我姥爷说:这女娃没救了。姥爷哭的稀里哗啦。想想看,一个高大的男人,在医院里嚎啕大哭,那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可能是姥爷的哭感动了老天爷,母亲的病奇迹般的好了。
每次母亲回忆她小时候生病的这件事,眼眶总是有点红,但却不曾流泪。
母亲小时候学习很好,只可惜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初中毕业后,母亲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从大城市来到了农村。
母亲很能干,从社员到公社的团干,年纪轻轻,别人都叫她“老王”,足见她的工作能力很强。
2.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父亲,从公社调到了工厂,进入工厂,母亲又从“以工代干”考到“干部”。
母亲是厂里为数不多的女中干。
记得有一次,母亲要为厂里的工人做培训。看到她独自座在阳台上,自己编写着培训的内容,一遍遍写,一遍遍改,然后再几次的通读,直到她满意为止。培训结束后,母亲很开心地告诉我们,工人们的反响都很好,说是这些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次培训,受益颇深!
母亲回忆以前的事情时,总是有些后悔,说”要不是有了你和你弟,我都能到省上工作。“这的确是事实,听母亲说,当时如果不是父亲把母亲调到工厂,母亲将作为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要到县上工作。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母亲是会到省里工作的。
她在工作上顺风顺水,但碰到了我,却是她的软肋。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奶奶特别想我,所以我转学到西安,一直上到小学毕业再回父母身边。
上初中的我,又逢青春期,总会和母亲顶嘴,最初我很犟,后来,因为父亲的不断开导,我也就试着象父亲一样,包容母亲。因为母亲在厂里是中干,所以她习惯了领导别人。换言之,她习惯了她说的算,别人说的,不可以和她说的不一致。
到现在,母亲的性格还是那样,她说的总是有理的,别人扭不过她。
3.记得我生孩子的时候,母亲说:“回来吧,回家生孩子吧!我们照顾你和孩子!“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也有温柔的一面。
母亲的针线活做的很好,尤其是我女儿小时候穿的棉袄棉裤,铺的小褥子小被子,戴的披风,晚上用的睡袋,全是我母亲做的。她说:”小孩子,穿全棉的好,舒服!软和!“
随着我做了母亲后,慢慢地也能体会母亲当时对我的教育。我和母亲之间没有以前那么格格不入,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
女儿小时,母亲为了让女儿一直在我身边,所以和父亲两人到上海来帮我们带孩子。教女儿识字,教女儿数数,教女儿唱歌。女儿学钢琴,母亲就座在她旁边,做她的”小学生“,认真听女儿弹琴。
我们上班时,他们在家,帮我们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每天都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有时臊子面,有时饺子,有时南瓜饼。
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我们带着父母出去旅游。我们带着他们去了一次香港,去了一次三亚。母亲都特别满意。回西安跟邻居就说,”我这次座飞机了,现在出去很方便的,只要用身份证,既可以住酒店,也可以座飞机!“
现在母亲和父亲在西安生活,在那里,她参加了老年合唱团,有时还到外面去参加比赛,也曾得过奖。平时经常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出去旅游,偶尔还会写写文章,她的文章也有发表。
看到母亲的晚年生活,安排的如此丰富多彩,我也很为她开心。妈妈,我永远爱你!
简宝玉30天日更写作群打卡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