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于训练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牙签上的红豆

灵感是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东西,但通过梳理人类对灵感的认识就会发现,灵感来自于训练。

西方最早论及文学艺术的灵感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说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把灵感当做成为大诗人的必要条件,但是还无法弄清楚灵感来源。后来的苏格拉底也持这个观点,“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就像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柏拉图把这种灵感视为“神灵凭附”,因而诗人写诗就是“神灵凭附”之下“代神立言”。到了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狄德罗把灵感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和心灵状态,他说:“你我都不会把生存、思维、工作和活动于人群中的人,和热情奔放的、执笔的、掌弓弦的、调画笔的、演戏的人混淆在一起。当他游神物外的时候,他完全接受艺术的支配,可是一到灵感消逝,他又回复为原来那样的人,有时候还是普普通通的人。这就是思想和天才的不同处,前者是几乎永远存在的,而后者却时常会逃逸无踪的。”

19世纪科学主义兴起,灵感开始变得可以捕捉。法国实证主义美学家泰纳指出: “在一般赋有诗人气质的人身上,都是不由自主的印象占着优势。你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当代的大艺术家大作家,也不妨以过去的大师为例,研究他们的草稿,图样,日记和书信;他们都是不知不觉的经过同样的程序。你用许多好听的名字称呼它,称之为灵感,称之为天才,都可以,都很对;但若要一个明确的定义,就得肯定其中有个自发的强烈的感觉,为了表现自己,集中许多次要的观念加以改造、琢磨、变化、运用。”黑格尔则把灵感的起源与外缘所引起的人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单靠心血来潮并不济事,香槟酒产生不出诗来;例如马蒙特尔说过,他坐在地窖里面对着六干瓶香槟酒,可是没有丝毫的诗意冲上脑里来。同理,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临他”。“反之,单靠存心要创作的意愿也召唤不出灵感来。….无论是感官的刺激,还是单纯的意志和决心,都不能引起真正的灵感。”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灵感的到来需要有材料的积累,要善于发现这些积累材料中的艺术的东西。他认为外在的机缘和内在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地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天生地具有才能的人,他与一种碰到的现存的材料发生了关系,通过一种外缘,一个事件,或是像莎士比亚那样,通过古老的民歌、故事和史诗,通过这一类事物的推动,他自觉有一种要求,要把这种材料表现出来,并且因此也表现他自己。所以创作的推动力可以完全是外来的,唯一重要的要求是:艺术家应该从外来材料中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对象在他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之下,天才的灵感就会不招自来了。”黑格黑格尔认为灵感就是一种高度集中紧张的心灵状态。他说:灵感“它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肯罢休的那种情况”。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我们认为人类的深层审美心理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心理现象和知识系统,它的根源是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除了物质生产是它的最终决定因素,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特别是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是深层审美心理及其知识系统的具体根源和直接根源;离开了以社会存在为对象的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特别是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就不可能生成深层审美心理。灵感是一种深层审美心理的表现,它的特殊知识结构和功能,也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定型化的。它是某种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反复而形成了一定的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把一般的无意识本能和潜意识转化成为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固定下来,形成了能够自动化发挥作用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某种构成系统。在这个基础上,它的功能发挥就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实践过程,而是一个下意识的实践过程。

创意写作工坊制教学模式,正是通过戏水伙伴互相鼓励互相激发从而形成的不断写作行为,从创意、结构、词语、句子、风格等五个方面层层累积,最后养成写作者以语言为媒介的原创力。写作者一旦拥有了这种原创力,那么他会通过他的作品、产品、行动在普通人眼里变成“灵感无限”的天才。

(本文观点受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启发,部分内容也出自该书,特此感谢!

*************************************************************

扫码关注张老师创意写作,

写作成就创意人生

张老师介绍: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理事会理事

华文翼书网签约作家、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客座教授 

张老师微信zlycreativ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