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种错误思维
最近在《心理学基础30讲》中学习了心理学经常影响我们的三种错误思维,以及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三个重要目的,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字来分享给你。我会从几个故事说起,把这三种错误的思维习惯和三个重要目的给你详细说透,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帮助。
我们都是直觉动物吗?
先说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名的,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实验,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猴子摘香蕉实验。这个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实验人员会先把三个猴子放到一个笼子里,然后在笼字的上方用绳子挂上一根香蕉,如果有其中一个猴子去摘这根香蕉,另外两个猴子就会被电击(很残忍吧,人类用动物做实验,都很残忍)。这个动作重复很多次之后,如果还有猴子去摘香蕉,那剩下的两个猴子就会殴打摘香蕉的猴子。久而久之,拿香蕉这个动作已经在三个猴子中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拿香蕉是一种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所以只要有一只猴子去拿那根香蕉,另外两个猴子就会殴打那只猴子。

这个时候,如果实验人员换一只新猴子进来,你可以想象,这个新猴子会去摘那根香蕉,而且这个新猴子还会挨揍。你看,即使实验人员不再电击另外两只猴子,新猴子也会很快意识到,摘香蕉是一种不应该做的行为。实验就会这么周而复始下去,很快这就会在猴子中间形成一种共识,或者叫“习俗”吧,就是香蕉是不可以摘的,即使新来的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香蕉是不可以摘的,它也不会去摘这个香蕉。
你也许会问,这是为什么?难道你没有联想到什么吗?这不就是我们人类形成习俗的一个过程吗?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和适用场景,我们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但我们还是会按照某个习俗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就是这么简单地,将这些代代相传的,已经固化的思维模式,应用到现在高速演变的社会中,以至于我们做出一个又一个愚蠢的判断。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错误思维:直觉思维。
那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思维呢,我相信你应该能够理解到了,避免这种情况不是一个短期过程,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我正在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么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反应呢?同时,这也是心理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尤其是对传统、对权威、对惯例保持反思的习惯。
你真的处在聚光灯下吗?
下面我们说第二个错误思维。对于这个思维,我们是经常犯,而且特别常见。比如我给你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你找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或者同事,你们同时坐在一个桌子旁边,然后你用你的手指在桌面上敲打《难忘今宵》的旋律,不要告诉你的朋友或者同事这是哪个旋律,然后让他去猜。我相信你在敲打的过程中,肯定会觉的自己就是在敲打《难忘今宵》的旋律,如果你选一个你非常爱听或耳熟能详的歌曲去敲打,你甚至有可能沉醉在旋律里。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经过无数的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无法判断你敲的是什么旋律,不信你可以去试一试。
然后,我们说第二个例子,你可以挑一个阳关明媚的下午,然后穿一件特别奇特的T恤去人特别多的马路中央走几趟,这时候你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回头率会特别的高,但还是经过无数心理学家的实验得出,你的回头率应该不会高于20%。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错误思维:自我中心思维。

这种现象和心理,心理学界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聚光灯效应。就是无论在哪,你都会认为聚光灯永远是打在自己身上的。我们会经常的错误认为,我的视角,就是别人看世界的视角。但实际上,你所看见的,并不见得就是别人所看见的,你所听见的,也不见得是别人所听见的。我们可以更向深一层里说,你的思维,你的想法,也真不见得就和别人的一样。
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心理世界,但你构建出来的心理世界和别人构建出来的世界,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幼稚的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第二个重要目的。只有做的了这一点,你所看见的世界,才会是一个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角度汇聚而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你真的没有潜力吗?
最后,我们说第三个错误思维。对于这种错误思维,我再给你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智商测试实验。在美国的一所小学,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个班级,然后分层了AB两个组,每个组里有相同数量的学生。心理学家分别对这两个组里的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测试结果出来之后,心理学家找到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然后告诉他,A组的学生在智力上非常有潜力,一定要好好培养,而B组的学生相对一般,在智力上没有什么潜力。但心理学家没有告诉班主任的是,其实他们是瞎说的,两个组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智商测试,这一切都是心理学家演的戏。
半年之后,心理学家回到了这所学校并找到了班主任,问他这两个组学生的相关情况。班主任说,你们的智商测试太准了,A组的学生现在学习成绩非常棒,很多学生现在班里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而B组的学生就都相对一般,并没有拔尖的人。你可能会说了,这都是心理学家给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又没有判断学生优不优秀的准确标准,所以说,实际情况很有可能并不是这样。
神奇的事情就在后面,心理学家这次真的对A组和B组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智力测验,测验的结果还真的就是A组的学生比B组的学生智商水平要高。怎么样,很神奇吧。心理学家在这个小学的班级里随机说的一个预言,竟然实现了。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非常简单,心理学家的说法对班主任产生了影响。你可以想象,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A组的小朋友说了1+1=3,班主任可能会说这只是这个学生的一次偶然失误,并且觉得这个小朋友很有新意,很有创造力,进而鼓励他继续努力。而如果B组的小朋友这么说的时候,班主任就很有可能会觉得,这个学生怎么连1+1=2都说不对呀。哎,这个学生肯定没有什么潜力,心理学们说的真准呀。
所以说,正是因为班主任对两组学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影响了小学生后面的发展和成长,最终按照心理学家的预测发生了改变。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叫自证预言,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说,当我们当期待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真的会发生。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种错误思维:机械思维。
我们在观察和判断生活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机械思维,虽然这种思维在一些自然科学界也许有用,但是在人类社会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会影响别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比如,如果我们粗暴的对待他人,我们就不能指望别人能笑脸相迎。而且,我们周围的环境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说,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第三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去营造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生活环境。当你假设周围都是好人的时候,你的周围就真的会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你。当你认为周围充满了冷漠和无情,你的身边就真的会被世态炎凉所淹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想要什么样的世界,选择权在你。
上面的内容就是我给你分享的《心理学基础30讲》里的三中错误思维和学习心理学的三个重要目的,希望能够对你的生活有帮助。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6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