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20课  格物致知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可可cocoa

这是自在人生的第三个功课,自在人生教给大家的是圣人之学,和大家分享的是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

一,什么是圣人之学?

圣人之学就三条: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只要做到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学到了古圣先贤的点滴骨血,你的人生就会自在。

自在人生之所以给你四个功课,是为了让你没有死角。其实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生活模式的改变,改变了你的生活模式,就改变了你的人生。

1,心即理。

心即理是让你明白真相只有一个,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不二。比如,你欠债500万和你拥有500万都一样,没有区别。你的欠债疾,病,情感破碎在神那里和富足,健康,美满是一样的,当然这是站在源头的角度讲的不是在小我的角度。

如果你一直欠着债,你的欠债不翼而飞,这其中的法门是什么?是如如不动,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不是法门平等,法门不平等,是法才平等。究竟法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2,良知是什么?

良知就是空性,中性,就是如如不动的觉,良知就是此心不动,致良知就是达到此心不动的状态。格格物的目的是为了致知,致力让你待在无善无恶的境界。比如你欠债一个亿,你不用担心,此心不动。如果你修的不是这个,就不是究竟法,不是圣人之学。学圣人之学研究王阳明就够了。

3,格物致知就是为善去恶。

什么是善恶?动气就是恶,不动气便是善。动气就是你有压力,焦虑,恐惧……如果你欠债一个亿,你如如不动,有亿万资产如如不动;如果你情感破碎如如不动,情感美满如如不动;如果你身患疾病如如不动,身体健康如如不动……这就是不动气。为善去恶就是把动气变为不动气,把感觉不好变为感觉好,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良知学说。

二,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

我们看一下儒释道三家是如何讲的。

1,儒家第一圣人孔子讲:中,天下之大本,中就是道,就是空。

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此心不动,无善无恶,和王阳明的良知说的是一个。

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如果发了,让他回到中,这个过程就叫和。致中和的价值:孔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你致中和了,各路神仙全都自动归位,待在该在的地方,为你服务。万物复苏,显化你人生所有的美好。问题是你无法做到一直在中里,怎么办呢?孔子的致中和,王阳明的为善去恶,自在人生的疗愈清理,就是让你做这个功课。

2,佛陀《金刚经》: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辱波罗蜜。什么是忍辱?不是别人骂你你就忍着,忍辱是如如不动,别人骂我我祝福他,宽恕他,忍辱波罗蜜,就是此心不动,良知光明。如果你忍辱了,你就布施了,禅定了,般若了。六度波罗蜜,忍辱是第一波罗蜜。

3,老子:抱元守一,抱旭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一就是无二,无善无恶,比如你欠一个亿和你有一个亿都如如不动。

4,再讲一个基督教的,耶稣告诉我们,要宽恕。《圣经》讲:如你不能宽恕别人,天父也必不宽恕你,你宽恕了别人,天父就宽恕你。

比如,你欠债吗?如果主不宽恕你,你就会继续欠债,你不健康吗?主不宽恕你,你就继续不健康。你宽恕别人,主就宽恕你,这就意味着你不受罪了,从欠债变为丰盛,从疾病转为健康。

如何宽恕?别人骂你,骗了你的钱……你不嗔恨。王阳明的致良知,孔子的致中和,老子的抱旭守中,佛陀的忍辱,这些都是在告诉你同一个事情,不动气,回到中。但你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嗔恨,就离开中了,怎么办,做功课!

如果遇到名师你能认出来,是你的福报;如果遇到骗子你都认不出来,是你的业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