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老子》1
重读《老子》,今日抄读十五章。
老子的《道德经》值得一读再读,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更值得静下来读一读。和孔子的《论语》不同,孔子叫人做加法,要人学会自律、仁爱、修身、治国,而老子重在于做减法,放下一切,只为修心。《老子》开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道理自然,人们不是生而知之,是后天逐步的探索和认知,但认知有局限,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懂得更多。这本八十一章的小册子,我曾多次读过,上学时也抄录过好几遍,每次读来都觉甚妙。
人生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更没有绝对的完美,很多时候美丑、长短、高低、上下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转化的。所以,凡事不必做的太满,要留有空间和余地,给自己也是给别人,这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智慧。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圣人都知道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我们更应该学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谓“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在于其不自生,所以能长久,所已我们做事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放下私欲,置身事外,挑出问题来解决问题。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做人如水,在于谦下而不争,不争则尤少。
荣辱若惊,人之常情。得宠则喜为上,受辱则悲为下,本为常理,得失宠辱都感到惊恐,的确是发人深省的看法。我想,在老子看来,保持平常心,才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何做到这一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应该是老子最好的解答。
读了老子,再看古人那些诗文,更有感觉。明朝陈继儒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苏轼也说,“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王维在《鸟鸣涧》中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更是让人读之拍案,回味无穷……
放下,则境随心转。林清玄不也说过吗,“万事万物就看你的心怎么想,事情的好坏无所谓,心想的好坏才可以使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想要快乐人生,心就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