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诗韵

救赎——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塑造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20人  竹林散徒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电影自上映以来数十年间,几乎一直霸占着各种电影网站影片排行的第一,基本不会出现变动。单从这一点看,《肖申克的救赎》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影片了。而对美国社会制度缺陷的披露,对规则下体制化的反对,以及对希望和自由的的赞扬和讴歌等,则是这部近乎完美的影片所表现的主题。而塑造这些主题的则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与影片相关的道具,摄法与台词。极其重要的道具。苏联著名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有句名言,即: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这便是与“丛林法则”并列的“契诃夫法则”。这条本来仅用于戏剧表演的法则,因其强大的普适性,自其诞生以来便被其他行业所用。电影行业也逃不了其魔掌。从某种角度来说,整部影片最出彩的道具,便是圣经。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基本代表着其信仰。而在影片中,圣经可以代表其地位,可以暗喻影片的最终走向,甚至可以推进剧情发展。圣经在影片早时便已经以各种形式现身,单句语句也罢,整本出现也罢,乍一看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鲨堡监狱典狱长的个人形象,用圣经麻醉囚犯,控制监狱,但等到影片进入高潮,“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神的审判迅速降临”,这些已经出现过的“枪”,统统打出了子弹,影片节奏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炸裂。尤其是观众可以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特异求新的摄法。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病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这是一种个人精神心理上的疾病,而当这种病症发展扩大到人群里时,便是“体制化”。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里根总统的“保守主义”的胜利,美国电影似乎又恢复到从前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工业化时的状态:明星制,大制作,高投入,强力灌输美国的思想。这便是一种强硬的“体制化”的体现。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影片中对体制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