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书香记专题签约作者

读了那么多书,你会做读书笔记吗?

2016-06-20  本文已影响7933人  为时未晚
图片来自网络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笃信的原则。读得多不代表收获得多,读书的目的是要把别人的经验方法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读书笔记就是联接这两者最好的工具。

这些年,我的读书笔记经过了好几次的升级改版,从最初的纯手抄,到后来用word记录,再到现在组合利用excel,xmind和ppt,读书笔记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不敢说自己的读书笔记做得有多好,但对我自己来说这确实是一套有效的读书笔记系统,因为它能帮助我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使用的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有效地检索到目标内容。

每个人的思考记录检索习惯不同,从来没有最好的读书笔记模版,只要是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方便我们事后翻阅调用,都可谓是好的读书笔记。我在此分享的读书笔记系统,可以作为大家参考和优化的一个起点。

我的读书笔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化:

第一阶段是中学阶段,那时阅读的基本上是文学作品,做读书笔记的主要目的是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个时候总是喜欢收集一些精美的笔记本,然后很认真地用钢笔工工整整摘抄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之后,随着从文学类阅读逐渐转移到非虚构实用类阅读,读书笔记的目的变为记录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文字、观点、方法,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个阶段,我主要使用word文档进行记录。

第三个阶段是工作以后,踏入社会才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后悔在学校没有多学一些知识多读一些书。在这个阶段,我的阅读目标主要是围绕工作和个人成长进行主题阅读,做读书笔记的目的变得非常明确:

1)帮助我学习和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2)记录书中重要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并经过思考之后转化成自己可用的工具或技能;

3)通过书中提及的材料进行延伸阅读,加深或扩展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

4)形成一个可快速查阅检索的知识管理系统,方便日后调用信息。

要达到上述目的,只用word文档记录不够方便,于是通过尝试、总结和调整,我利用excel,xmind和ppt三项工具,形成一套我称为“一标注两清单三摘录“的读书笔记系统。


一标注

一标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我使用的标注系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能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原则。在阅读中,我们使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来进行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所谓工作记忆,是指我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我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但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能同时处理的信息也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阅读时,如果希望同时在脑海中记忆、理解和联想所读的文字,那是非常困难的。不动笔墨的阅读,结果往往是对书本内容的记忆、理解和吸收都大打折扣,再翻开书本时,好像是在读一本从未读过的新书。所以,我特别强调在阅读的同时多在书本上写写画画,不但有利于之后整理读书笔记,更有利于对内容的记忆、理解和消化。我的标注系统很简单,主要由五个符号组成:

1)红色下划线:表示重点内容,值得反复阅读咀嚼;

2)红色方框:我用红色方框将重要的概念、模型、方法框起来,以区别于红色下划线表示的重点内容。这些概念、模型和方法通常都需要再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理解消化,以转变成自己可用的工具和方法;

3)蓝色下划线:表示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4)箭头+文字:如果阅读到某处特别有感悟,我会在这部分内容附近画一个箭头指向书页的空白处,然后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

5)问号+文字:如果阅读到某处有疑问,我就在此处打一个问号,并将疑问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平时我喜欢读纸质书,随时提笔在书页上写写画画,让人感觉读得特别踏实。不过在携带纸质书不方便的场合,我也会读电子书。现在一般的电子书都提供了划线、备注、复制、分享等功能,所以我也会在电子书上沿用以上的标注系统,即使是在手机上看书,也要把笔墨动起来。

标注系统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进行思考和梳理,并且及时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对读完全书之后再回顾思考读过的内容,做系统的读书笔记非常有帮助。


两清单

我用待读清单和读后清单来管理自己的阅读。

在阅读的最初阶段,我是没有任何系统的读书清单的。一般是发现对什么书感兴趣就找来读,很少主动搜寻同一主题下的阅读清单。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阅读目的性的增强,一个可以帮助我管理待读书籍与已读书籍的列表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于是我开始用待读清单和读后清单来管理我的阅读。

待读清单,顾名思义就是我想要读的书。待读清单里面的书目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一是我对某个主题下经典书目的主动搜索;

二是阅读过的书本里面出现的我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书;

三是一些排行榜、文章推荐的书单中我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书。

待读清单不是对书名作者的简单罗列,我通过这个清单来对想读的书进行优先级划分,按两个标准进行阅读优先级评分:a)对我工作和成长的可能带来的帮助程度;b)阅读的迫切性。两个维度分别按1-5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可能帮助程度越大/迫切性越高,两项分数相加,就是这本书的阅读优先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阅读优先级越高。

这不是一个严谨的优先级评分系统,但却能帮助我在冗长的待读清单中快速定位这个阶段自己最应该读的书。想读的书实在太多,而时间又有限,必须采用一个标准帮助自己制定阅读优先级。

第二个清单是读后清单,主要记录我对书本的阅读起始日期,星级评分和概略的读后总结。

读后清单的目的是让我在回顾时能一目了然自己在什么时候读过什么书,这本书对自己的价值如何,是否需要再重读。

待读清单和读后清单本身是两个不同的excel表格,但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在两个清单中来回切换,比较麻烦,于是为了方便查阅,我把这两个清单合并到一个表格中,左边蓝色的表格是待读清单,右边绿色表格是读后清单,截图如下:

阅读清单


三摘录

一摘目录。目录是我们对全书内容的导航图,在阅读前它帮助我们对书的全貌有一个概览,从而能做到心中有数,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阅读完成后,它又给我们提供一个迅速回顾全书内容的框架,通过阅读目录标题,可以唤起我们对对应内容的记忆。

每读完一本书,我一定会将全书目录摘录在思维导图中。一是帮助自己回顾记忆读过的内容,二是方便以后浏览查阅。并且我会在重点章节或者我认为对自己特别有用的章节上用小红星做上记号,即使读完过后隔一段时间再回望,也能立刻知道这本书对我来说重点内容在哪里。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目录

二摘录概念/模型/方法。在阅读非虚构类书籍时,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如果只是读完心中一阵激动,觉得这个概念/模型/方法很好,而没有进一步思考吸收的过程,那读再多的书也难以获得成长进步。遇到我自己觉得有用的概念/模型/方法,我会做四个动作:

1)摘录下这个概念/模型/方法。

2)搜索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有时作者可能只是对某个概念简单地提及,而如果这个概念我觉得对自己特别有用的话,我会再去搜集更多的资料。

3)思考吸收内化这个概念/模型/方法。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没有了这一步,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吸收内化的核心在于思考这个概念模型方法放到自己身上,该如何利用,并尽快进行第一次实践应用。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的RIA拆书法,是吸收内化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建议大家可以找来学习一下。

4)将这个概念/模型/方法编入我的检索目录中,方便日后检索。

习惯了思维导图的视觉化呈现模式,我通常也将概念/模型/方法摘录到思维导图中,并用不同颜色简要记录下自己的应用点评。如果遇到需要自己再花时间搜索研究的概念/模型/方法,我会用一个小旗标注出来,并将详细的内容写在PPT中。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概念/模型/方法

三摘延伸阅读清单。一本书里面通常会包含作者引用的文献信息,这些文献信息,对我们做这个领域内的主题阅读,是非常好的书目清单。我通常会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书目摘抄出来,然后对这本书的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搜索,如果感觉值得一读,就会添加到待读清单中。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延伸阅读

在完成上述三类摘录的过程中,阅读时做的各种标注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同的标注让我一目了然这个内容是属于哪一类摘录的,而且及时记录下的感悟、观点和疑惑,对于吸收内化知识非常有效。因为我们往往在第一次阅读时容易因新鲜感而产生感悟或共鸣,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感悟就会转瞬即逝,很难再被找回来。如果是用电子书阅读并进行标注,那更是方便至极,因为电子书的笔记标注一键导出功能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笔记系统,我也还在阅读实践中持续地改进和优化。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回顾、咀嚼和吸收的过程,好的读书笔记,就好像我们系统化的外挂脑,可以随时随地为我们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做好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为每一本值得用心阅读的书都做好知识管理。不过时间的累积效应不容小觑,只要坚持阅读坚持总结,总有一天,你会惊讶你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坚持创造了你曾经不敢想象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