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怎么办?
家长问:孩子的父亲工作较忙,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一下班回到家里,他就爱拉着孩子讲一堆大道理,希望多教孩子一些东西。开始,孩子还会耐心地听父亲的说教,后来就十分厌烦,会直接说“爸爸烦人”,或找理由回避与爸爸的相处。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很多父母都爱跟孩子讲道理,背后的原因通常会有:一是,有的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十分肤浅,以为跟孩子讲清楚了,孩子就会明白,并不理解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长期的、建设性的、互动的系统工程。例如,当发现孩子犯错时,家长只会在语言上跟孩子讲道理,说“不对”。然而孩子听后很难改正,因为这些“大道理”不是孩子自己领悟出来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小,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对于像答案一样的“大道理”,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逻辑和智慧。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言传身教,通过行动,教会孩子如何去做。
二是,与家长的思维定势紧密相关,部分家长从小接受了上一代父母“大道理”的熏陶并内化,于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继承了这种教育理念。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显然不同于当年的孩子,他们更崇尚个性与自由,不喜欢委曲求全,不习惯被居高临下。而家长却没有察觉现代孩子的变化,总是“高高在上”,用大道理对孩子“谆谆教导”,尤其对于一些在工作上小有成就的父母,更爱把自己的成功心得向孩子倾囊相授。在心理学上,家长的这种行为叫“投射”,意思是把自己的个性、观念、情绪、需要、好恶等心理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在潜意识中还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道德绑架和束缚,容易令孩子反感与叛逆。
三是,孩子逃避父亲的行为,用心理动力学来解释,是典型的情感隔离。情感隔离指在家庭系统中,那些情感卷入较深的孩子,他们可能会离开家庭所在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与家庭保持空间距离;或不与父母交流,或用自我欺骗的方法切断与家庭的实际接触,告诉自己已经脱离家庭的束缚。孩子之所以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是在陶醉于自己的满足,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才是孩子最难受的。另外,如果父母讲的是一些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有可能还给孩子这样一个暗示:你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在情感上显然又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创伤。
具体到您的先生来说,本身工作就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他便会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人生信念教给孩子;或因他还没有及时转换成父亲身份,以工作中的态度与人沟通,无意中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建议:第一,学习做高效能的家长,在情感上与孩子多些连接。如和孩子一起进餐、鼓励孩子一起做家务等,少说多做,多些陪伴,做孩子的榜样。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分享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或引导孩子讲述他自己遇到的趣事。在与孩子互相分享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植入自己的观点,亦师亦友,起到曲线引导的作用。
第二,多些正面鼓励,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家长的长期打压、刻意纠错、当众揭短等行为,会对孩子伤害更大,高频率的打压,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事实上,如果家长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阳光。因此,如果实在要与孩子讲道理,应多讲鼓励的、积极的“鸡汤”,而不是奚落孩子。
第三,谨记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讲孩子讨厌的话语,如:“你真没用”“你笨死了”“这是你这个年龄段的人要做的事吗”“你能不能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啊”“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如果考100分,我就给你买无人飞机”“哭有什么用”……这些都会不断让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恐惧,使亲子关系恶化。
第四,学会共情,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思想状态。如:对于幼儿园的孩子,面对家长的意见,他们会全单接收;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全听,但不会全做;上初中的孩子,他们不全听,会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上高中的孩子,则很少被家长的意见所左右。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换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理解社会,把“大道理”拆分成走心的“小表达”。如:“你可以试试,这没什么损失”“别担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你有什么开心的事与我分享吗”“我爱你,但不欣赏你上午的行为”“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家长谨记,跟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意。
第五,与孩子讲道理前,一定要先让自己情绪平和,在沟通过程中,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偏。因为要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另一个人的建议,首先取决于当下两人的情绪和气氛,其次是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说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