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候群
写于2012年2月7日 17:26 星期二 天气阴
天阴沉沉的。
成都冬天的太阳一定有社交恐惧症。
最近似乎不大顺利,学车学的很痛苦,弄丢了速写板和陪伴我多年的那辆老自行车,出门照相忘了带卡,诸如此类。
寒假的末尾,开学的焦虑悄然笼罩,一如既往徒劳地想要留住时间。
这样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坐着拥挤的公交车从驾校回家,车里沉闷的空气让40分钟的车程显得格外漫长,给朋友发了短信,打电话想要离开阴天,成功约到挚友一位隔天一起唱歌,其余大概都有各自的事,或者没来得及回复。在心里叹了口气,大概,只好下学期再见了。
当心里的种种打算都无法付诸实际的时候,家便是我最好的归宿。
至少,我还有喜欢的故事可以看。
譬如,最近在看一部日剧。
一想到回到家,就能打开电脑,泡杯热茶,这时候,我又开始喜欢这样的天气了--上大学的城市很少有这样的阴天。
一切都是冷色调。
“天黑黑,欲落雨。”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冬天有她的美,尽管很清冷。
前些时候经历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感叹生出疑惑来。
“物是人非”明明是一种幸福。还说什么“事事休”?
婉约的李姓女词人曾引起无数共鸣的千古名句在我这儿卡住了。
终于得偿所愿的回到了生活过四年的城厢镇,和一个好朋友走过了儿时呆过的街道,小巷,戏院,公园,寺庙,荷塘,石桥... ...一路对他讲着类似鲁迅《故乡》里的那种故事,朋友大度,竟也没有为我的矫情感到厌烦。想来也是,一个人对你喋喋不休他两三岁的生活,故事,还时不时地伤感唏嘘的时候,你还能笑着听完,即便如亲人朋友也是很难做到的。
大概在我一边怀古伤今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消失的小巷和旧房子才是最让我遗憾的。
同样的感受也发生在初中的同学会上,我对中学的感情很深,所以回到学校之后试图把教室和操场都画在纸上。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若是记忆中的物象能够保存完好,便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人会随时间而改变很多,那么“人非”对我反倒成了一件幸事。与其在意那时的人们,还不如自己好好地看着熟悉的场景静静的回忆当年的快乐。这么说似乎显得既矫情又豁达,既无情又深情。然而成长经历让我明白,记忆带来的孤独和苦楚唯有自己化消,放着不管它们也不会消失,倒不如写下来或者画出来,倘若试图与人分享,那便更要慎重选择对象,毕竟即便是记忆中的旧人如今就在你的面前,他也大概率无法体会你的感受。
谁让你的脑子自顾自地记得这些呢。
当然,这也取决于你所珍视的到底是哪一部分。
其实,我也愿意看到过去的改变,比如,坦然接受那些变得更美好的部分。所以渴望物是人非的想法本身就是任性而矛盾的。就像,回忆的快乐往往是现在的惆怅,知君何事泪纵横,总归不是现在可以意会的。索性多隔些时候再来看你们,只是不知那时保留下来的“物”还会剩多少呢?
届时再断肠声里忆平生。
快到家时,进超市买了包“旺旺大雪饼”。虽说是大雪饼,可是也和原来的差不了多少。风大到把树上的灯笼都吹下来了,我只好把它捡起来挂在一旁的小灌木上。
天阴沉沉的。
一如离别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