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上的四个认知误区
马虎眼之前写过多篇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后来也跟一些年轻人聊过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虽然大家也是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发现很多人对于城市发展的认知上会有一些误区。
这篇文章我们就是想总结一下大家对于城市发展上一些常见的误区。
01
对所在城市的认知没有事实依据;
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很多人不关心政策,也不关心跟自己城市相关的新闻,他们对于城市发展的看法主要来自于身边朋友的观点和自己的主观臆测,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片面。
通常来讲,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家会非常倾向于说自己所在城市的好话,当然这无可厚非,最关键的是没有的事实依据,观点跟事实不符。最常见的有两点:一是提高了自己所在城市的级别,把三线城市说成二线城市,二线城市说成是一线城市,自认为所在的城市已经能跟一线城市相媲美;二是夸大所在城市的建设水平,很多人把地铁看作是一个城市发达的标准,这几年拥有地铁的城市越来越多,传出要修地铁的城市更多。我遇到一些朋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修建明明在半年前已经被发改委叫停了,但是自己还一直宣传着城市要修地铁。其实他也没看到地铁施工的标志,只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一些自媒体文章网友自拟的地铁规划图,然后就信以为真。秉持这样的观点,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02
从众心理,房价是方向标;
对于房价的走势很多人都会从自身角度发表观点,本市中已经有房的人希望房价上涨,外来想在这个城市中定居的年轻人希望房价下跌。如果你跟一个城市中有房的人聊天,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是期望房价上涨的,虽然自己只有一套房,也没法卖掉,并不能直接享受房价上涨的收益。但至少能够缩小一下跟临近城市在房价上的差距,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好像房价太低挺跌份似的。
从众心理影响着很多人,现在普遍流行兴南衰北的观点,很多人看好南方的城市发展,而对北方的城市又极力唱衰。有时候我听某些人的观点,好像北方要全部完蛋一样。其实很多人压根没去过那个城市,却天天在口头上夸赞着那个城市,这无疑是非常偏见的。
有的城市之所以被看好,除了媒体的宣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房价的上涨。很多人用房价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实普适来说这个观点是没错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最高,这四个城市目前来看也是最好的。但我们也看到东部城市的房价要整体高于西部城市,有的东部县级市的房价现在已经接近西部某些省会城市了,如果你就以此来说那个县城的商业配套、教育水平、未来发展比西部省会城市好,显然也不合理。
03
品牌开店数量不能完全衡量城市发展;
很多人的认知体系中会用品牌(例如星巴克、盒马生鲜)的开店数量来衡量城市发展,包括一些机构也会把这个作为指标。道理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品牌选择是否入驻一个城市时也会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来决定开店的数量和位置。用品牌开店数量作为标准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如果仅仅单纯这样看待的话又会进入一个误区。
品牌在一个城市能否开店除了取决于当地的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因素外,还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招商政策。像宜家这种商场需要很大的土地面积,往往都需要一块新地,这时候如果某地政府能在土地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给一个位置不错的地块,那么对于宜家的入驻就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有一朋友特别喜欢方所书店,他在成都和广州看到方所都很喜欢,但是北京却一直没有方所,这不能怪北京的发展程度不如成都和广州。如果一个城市的基础已经达到了品牌的开店条件,那迟迟不开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另外,也跟品牌的扩张节奏有关,像喜茶起源于广州,后来才扩展到北方,所以现在来看广东各个城市的门店数量就会更多一些。
04
用城建作为衡量标准;
当我们不是很了解一个城市时,对一个城市评价的好坏都是来自于城建。而且因为很多时候是坐高铁去到一个城市,第一印象都来自于火车站周围,有的城市甚至会特意美化一下火车站周围的环境,在火车站周围盖几栋高楼。不过有一些城市的火车站在老城区,周围的建筑比较陈旧,改善空间不大,这样就比较吃亏。
城建的好坏跟城市发展的起步时间和历史有很大关系,却不能依此来衡量发展水平。就像很多人会说北京的城建差,深圳的城建好一样,深圳的楼更高、更密集一些。北京老城区有很多平房,几十年后现在看已经很破旧了,而深圳起步晚,城市建设更现代一些,也在意料之中。
由于老城区的拆迁难题,加上可开发土地少,城市规划者即使有心但也无能为力。所以很多城市都是在新区做文章,比如高新区、开发区。我们去很多二线城市会发现虽然老城区并不好,但到了新区后却看到有很多高楼大厦,有很多高档写字楼群。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一个城市能否收获幸福感,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决定性因素是城市的产业优势和薪资水平,而城建跟这两者都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