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写作理念
1.
什么写小说的专业知识,那玩意可有可无。
这句来自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原话,让我这个研究了好几个月写作技巧却依然写不好一个故事的菜鸟羞愧不已。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在书中他把自己成为小说家的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有很多关于写作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小说,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一发表就获得了新人奖,可以说是一战成名。
我非常好奇,他如何在第一次写作就取得成功,之前是有过专业的训练吗?
但是根据村上的自叙,他从来没有进行过关于写作技巧的刻意练习,他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把它们表达出来而已。
我疑惑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难道他是在靠天赋写作吗?
2.
原来,村上春树从小开始就一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国内国外的小说都读了一个遍,有时还直接阅读英文原版小说。
所以我相信,大量阅读一定是成为作家的关键。
在我开始练习写作之前,就已经认定了“大量阅读”的必要性,因此陆续买了很多书,后来看了大概也有一大半,但是我发现,我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很明显的提高,倒是认知水平和知识体系完善了不少。
于是,我把买书的节奏放慢,开始精读和实践书本知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继续买书读起来,渐渐地,感觉自己的表达欲望变得愈加强烈,和别人微信聊天都不自觉带着文艺范,写起篇幅较短的文章也更加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大量阅读和精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写作需要知识体系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忽视其中一方面都会阻碍写作能力的进步。
3.
村上春树认为,不是非得经历丰富,历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才可以成为小说家,普通人就可以写出自己的小说。
这确实回答了无从下笔的写作新手的疑问。
我们总是感慨自己的生活平平无奇,没有值得赞颂或批判的大事件;那些纷纷扰扰的爱恨情仇都只在肥皂剧和电影里;那些真假难辨的撕逼争论也只在新媒体的娱乐头条里。
我们面对空白的电脑屏幕怔怔发呆,到底写什么好呢?完全没有灵感啊!
灵感从哪里来?村上说,从自己的记忆存储柜中抽取出来组合,对它们施加魔法,那些普通的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得神奇了起来。
从村上的话中,我找到三个关键词:一,记忆柜;二,组合;三,魔法。
记忆柜——平时注意观察人和事物,不去判断和分析,记住事实经过,呈现完整的故事。对于人物,无论喜欢与否,都要耐心仔细观察,看他们的反应表现,因为这是职业的需求。他们说什么,表情如何,有何行动,形象如何,有什么特征吗?
组合——写小说的过程,就是提取记忆碎片和各种意象的过程,然后再把这些碎片适当的拼接组合在一起。村上春树就经常把自己的人性无限分割开来,再填补到塑造的角色中。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人性素材,只要经历完整,基本上体验了人世间大部分情绪和感觉。把它们其中一本分提取出来,赋予到合适的人物身上,让他们开始行动和思考。
魔法——关于“魔法”,村上春树并没有重点说那是什么,但是我从书中还是领悟到了其中关键。小说家必须沉入黑暗之地探寻人性的阴暗面,深入那些常人不愿意触及的地方,把埋藏在黑暗深处的丑陋和阴影揭露出来。
人们的行为习惯,反常的或正常的,都有他的动机和原因。这个社会的组成,它的规则,它的束缚,它的枷锁等等这些,包括人性的本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它们没有绝对的界限。矛盾和冲突左右着每个人,决定了他们或是幸福、或是悲剧、或是平凡的人生。
所谓魔法,就是看透行为和表象下隐藏的动机,深入人物的灵魂,探究人和世界的本源;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相,但是依旧需要有人面对它,去讨个说法,即使有时候根本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4.
知道了灵感的来源,即“写什么”,但“如何写”依旧是个难题。
鉴于村上根本不相信关于写小说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他的书中当然也不会有关于写作技法的东西。不过他倒是提出了一个违反直觉,却又让我恍然大悟的观点:
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只怕不适合写小说。因为写小说(或者故事)是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我的真实感受是比步行或许要快那么一点,但比骑自行车慢,大致是这样的速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与这种速度匹配的思维活动。
这段话对我来说可以算是极大的安慰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说起来有点难为情,不过像我这样的同学应该不少吧)。
仔细分析村上的话,意思大致是,写作这件事情急是急不来的,就算你再聪明伶俐,如果没有耐心安静下来,一句话一句话去构思,反倒是顺着自己的急性子,哗啦哗啦一通“直抒胸臆”,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大抵是牛头不对马嘴,混乱不堪的。
书中还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人去游览富士山。其中一个脑袋比较好使,另一个则没那么好使。
脑子好使的人仅仅在山脚下随便望了望富士山,便说道:“啊哈,所谓富士山就是这个样子啊。这里果然是美不胜收。”然后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极其高效,爽快利索。
然而另一个人脑袋不太好使,没办法那般利落地悟透富士山,只好孤身一人落在后边,自己动脚爬到山顶一探究竟。于是既费时间,又费功夫,弄得筋疲力尽。折腾一番之后,终于明白:“哦,这就是所谓的富士山?”总算悟透,或者说大致心中有数了。
如果这两个人要写一篇关于富士山的游记,那么谁会写得更好呢?当然会是那个脑袋虽不好使,但身体力行、亲身体验的人。
相比之下,他的文章会更具情感,也会有更多丰富的细节。而这些情感和细节,都是聪明人容易错过和忽视的。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证明那些太过聪明的人无法成为小说家,而是说,写作是一个需要慢下来的大工程,无论聪明与否,都要找到那个适合写作的节奏和频率,而这个节奏往往是缓慢而平稳的,急不得也快不得。
5.
写作不是短跑比赛无脑往前冲,也不是闯关游戏每过一关就收获一个奖励;写作往往是缓慢的、孤独的、寂寞的,你的文章可能需要一个词一个词的修改,甚至一大段一大段的删除。
把写作当成一场马拉松,保持有规律的节奏和频率,这才是村上春树三十几年过去依然活跃在文坛的秘诀。
不要期望参加一个写作速成班就能写出好文章,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初衷;没有风平浪静的跨洋远航,也没有一帆风顺的长途旅行。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只要是真的热爱写作,那么,用村上春树的这句话一起共勉:
走出迷惘,身受痛批,被亲近的人出卖,经历意外的失败,有时丧失自信,有时自信过头,总之遭遇了一切可能的现实障碍,却还要坚持把小说写下去——就是这样一种坚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