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艺术之家简友广场

无定形制作是怎样的效果

2024-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别具一格格

      无定形制作是怎样的效果

对于无定形的制作之效果,最终,是统觉活动的自由运用,使得无定形的作品,使得模糊的、暗示的、支离破碎的、模棱两可的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而引发人的无数联想。

且,诉诸这种效果越多,就要假定欣赏者需要越丰富的思想,而艺术家所显示的技巧就越少。

因而,一颗贫乏而刻板的心灵,不能享受无定形作品的刺激所提供的幻想和虚构的机会;因,他缺乏必要的才能。

这时,他进退维谷,苦恼万分,怀着一筹莫展而往往变成鄙弃的情绪,就转向更简单更明白的作品。

反之,一个够不上称为艺术家的艺术家,有太多压制不住的才情但太少技巧的手腕,就一定在这虚无缥缈的领域里浮游不定。

虽然,他画些草图,但永远作不出画;他有所示意却决无表情;他给人刺激却永远不能给人以鼓舞。

所以,这就是那些有天才而无艺术的个人和民族所采用的方法。留白也好,或者故作深沉也罢。

诚然,这种特征所带来的感觉,是深奥感,是意味深长。

且这感觉不一定是一种幻觉。

而材料的性质——不论是语言、颜色或造型物质——对我们的表现力能加以限制造成偏差。

且,任何时候,经验的真实性永不能通过这些媒介完全反映出来。

所以最熟练的技巧也达不到分毫不爽的正确而详尽;即使最明白的再现应当传达实情,也定必常常留下半明半暗或一鳞半爪的暗示。

假使果真有深奥的意义——假使最牢固地掌握了事物的活的核心——我们就会觉得表现能力之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欣赏者凭他的思想来补足我们的缺陷。

然而,这种手法,只有在一个耐心而且饱学的艺术家的才力用尽之后,才会出现;否则我们自以为深奥的其实是混乱与无能。

如果我们记不住该怎么说话,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也说不清楚。

其实,一种耽溺于含糊其词的习惯,是哲学家未曾学好思考、诗人未曾学好写作、画家未曾学好绘画、印象派未曾学好表现印象的一个明证——所以,这一切适合于有巨大天才而不能表现的心灵。

因而,我们的时代沉湎于这种任性,可能有这样的两个原因。

我们的观众,虽未受过真正的训练——因为最终的作品,是要诉诸太广大的观众,不能要求他们都有训练——却是见多识广,凡事都很热心;他们乐于颇为努力地工作,为公共福利和公共娱乐尽自己一份力量。

因为,对他们来说,了解一切和欣赏一切已成为一种自豪感。

其次我们的艺术也不放过这机会。

在某些时候,它变成了紊乱的、散漫的、狂想的、试验性质的艺术。

神思纷乱而未加琢磨的粗制滥造之作,我们却当作新颖独创;骄矜自负而不求精确的含糊其词之论,我们却当作崇高壮丽。

或许,这就是根据新原理来制作巨大的作品的秘密,就是轻而易举地写出费解的著作之秘密。

而无定形制作就是在呈现这样的效果。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