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一场盛大的青春叛逆
一、故事剧本简述
《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代表作,讲的是官家之女杜丽娘16岁未曾去过自己家的花园,一次和丫鬟游园回来后梦见牡丹亭旁梅树下梦见书生柳梦梅,从此情根深种,相思到一病不起抑郁而终。她死前曾命丫鬟将自己的画像藏于湖旁,书生柳梦梅意外获得画像,觉得和梦中女子相似,遂对着画像喃喃低唤,唤得杜丽娘魂魄前来相见,而后杜丽娘因花神相助起死回生,和柳梦梅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其实这部剧主要想表达的就是爱情的伟大和突破封建礼制的压迫,解放人性束缚的主旨。
二、一场盛大的青春叛逆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貌。
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游园时杜丽娘并没有因为姹紫嫣红而开心,而是看着这万紫千红感叹时光飞逝不可挽留,就如自己青春易逝,白白付于这宅门大院。这一幕颇有几分黛玉葬花的味道,同样是多愁善感的女子,命运却截然相反。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就连在梦中相见时,柳梦梅一见杜丽娘说的话中都有为她身为此等容颜绝世却在足步寸尺的闺房里虚度年华。每一言一语中所充斥的幽怨都为后来杜丽娘死后不顾世俗的追爱经历打下了铺垫。而她在梦中大胆接受柳梦梅的情意抛下一切诗书礼教所讲的仪女之态,在众花神的成全下与这位素不相识的书生一舞钟情,又在梦醒后一身缟素只身入地府。现在来看这个故事未免太过荒谬,但正是有了判官和花神这等神明相助才有了故事的继续。
似曾向何方会我。记得去春,曾得一梦,梦一大花园,梅树之下,立着一位美人么,喏喏喏,就是她。她说柳生吓柳生,与俺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柳梦梅对着杜丽娘的画像轻声低唤,杜丽娘魂魄现身赴会,这才是他们第一次真真正正的相见。拾画叫画的柳梦梅也不过是以为俗人,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他想要的不过是金钱地位和美人这两种。直到故事发生乃至结束,他都在进京赶考的途中。柳梦梅没有像卢生一样经过黄粱一梦就弃考从道,最后杜丽娘还魂后归来他已经状元加身,功名美人在手。
说《牡丹亭》是一场盛大的青春叛逆,不仅仅是指这段看似“私奔”的爱情,更是这部在中晚明社会背景下写出的戏曲剧本是汤显祖这等知识分子在这种压迫的环境下产生的思想的反叛,像李贽,徐渭,甚至明清鼎革的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这场叛逆的代表人物。
三、中国戏曲的神话色彩
《牡丹亭》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便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一场春梦,是后来所有的开端。中国戏曲中不泛有梦的身影。“临川四梦”(一作“玉茗堂四梦”)中的《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有涉及,更有之前说到的黄粱一梦的典故也是。再有《牡丹亭》里的判官和花神以及起死回生之术都是中国戏曲里特有且常见的一部分表现手法。之所以会有此等手法出现,是因为中国人里根深蒂固的神灵信仰或者说是封建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更多地被当时的观众所深信不疑,达到思想普及的效果。
四、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是百戏之母,后来流行起京剧的原因是因为京剧更加通俗易懂,适合民风;而昆曲典雅华丽,台词多用典故诗词,若非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难以看懂。昆曲代表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京剧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这就是区别,也是这些区别使昆曲日渐没落。
我第一次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是白先勇在原剧本修改过的青春版。青春版,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面向年轻一代的新形式,演员年轻化,服装素雅化,音乐更加的悠扬绵长,灯光舞台更梦幻唯美,这些改动,的确更加吸引年轻人,也让这部在年轻人印象中的“老东西”重回视野中心。让中华传统昆曲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最敬佩白先勇老师的地方。
每一种优秀文化都是前人积极经验的累积,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发酵在溯长的岁月中熠熠生辉,延长它们的寿命与价值就是我们作为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现时代的歌唱和舞蹈表演是众人口中所讲的青春,那么我们也应该来一场盛大的青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