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大学生活教育

听北大教授上课(内附大学生必备四大意识)

2016-12-11  本文已影响373人  绽放小贝壳
北京大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

说实在的,我也曾经有过,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两个大学:清华和北大。

但是越长大越觉得,北大只是一个梦。

后来上了一所普通高中,三流大学,直到现在文学研究生在读。对于北大,就只能一个远远的看着。

直到周五老师说,今天又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要来我们学校讲课,才知道原来也能听到北大的老师现场授课。这辈子没能进北大的门,但是能听到北大的声音,那也是一种享受。

这次给我们上课的是廖可斌教授,百度上有详细介绍。

教授年纪不大,50来岁,一身黑灰的装束,很硬朗,很矫健,整场讲座,没有ppt,没有演讲稿,却一直没歇,侃侃而谈,大概这就是大学问家,肚子里有东西,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吐气生莲。我把我听到的精华整理出来,安利给广大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们。

廖先生指出: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的确,在该读书的年纪就应该埋头书山,勤学苦读。讲真,现在大学生圈真的很混乱,到处充斥着读书无用说,那是因为你还名言做到真正会读书。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在乎结果和用处,往往你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功利,往往体会不到有用性。

廖先生带给我们四个意识:

1.文献意识

作为一个文科学生,文献意识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一个作家他有哪些著作,哪些作品,出了多少书,每本书有多少版本,除了看作家本人的相关文献,还要研究他当时所交往的友人的著作,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你研究明清的归有光,那么对于当时的唐顺之,王慎中,钱谦益等都应该有所涉猎。

2.理论意识

为什么读了大学的人和没上过大学的人有差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受过专业的教学,有更强的理论意识。当时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意识也远远不比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学生了。廖先生指出,培养理论意识很重要的一点是打通古今和中外的隔阂,不仅要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哲学、美学的书,各类书都有用,如果你能好好的看一两本,真的会收获很大。譬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看似没有实际用处,但是真正的用处其实妙不可言。像我们读文学的,《中国古籍总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都是要看看的。

3.写作意识

写作文貌似是每个人学生时代继数学之外最讨厌的事情了。然而学文学的骚年不一样,因为我们数学都不好,只有语文试卷上的作文分数和征文比赛能让我们找到自我的价值。

当然现在的论文不比从前的写作文了,论文的好坏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更重要的是一个好论题,完整的结构以及自己的新发现。

廖先生指出,语言具有四要素:准确、规范、简洁和有利。

一篇好的论文很重要的是不要为了写而写,不要为了凑字数而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一篇垃圾。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有写作意识,多写多修改,不要让自己的笔生锈。

4.问题意识

读研究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多看书,只有阅历广泛,才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是写好一篇好论文很重要的一点。

各位想认真学点东西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在该读书的时候多读点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