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诗词中的电影镜头
晚唐大词人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
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前两句好懂,无非是闺中的帘幕、枕头和被子等设施,这里洋溢着温暖和芳香的气息,总之相当高雅奢华。
但以下便不知怎么回事,“江上”二句是很美,可与前面写到的闺中人似乎无关;而下片似乎又来写这女主人公的衣饰了——词的前后文简直不大连得起来。
因此,很多人不明白作者到底写的是什么,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读词要进入境界,多加想象,注意词中涉及的时间和空间。
就说这首温词吧,关键所在是第二句中那个“梦”字。
女主人公睡在鸳鸯被里夜不能寐,展开梦幻式的丰富想象,或者就认为她真的在大做其美梦亦未尝不可,而以下六句大约都是她的美妙梦境,这样词句就勾联起来了。
三四句所写,是指这是一个春秋佳日的夜晚,江上残月,柳色如烟,一个女子这时忽然跑到这地方来,恐怕是跟情人约会。
此时的她正穿着一件藕丝色的衣服,头上戴着“人胜”(人形首饰,唐代时髦的东西),打扮得特别漂亮。
最后两句又写到江上,她深情地设想那一天她自己的兴奋和陶醉,而满头“香红”的鲜花把两鬓分开,玉钗随着江风的吹拂而摇动。而这不由得令她赞叹: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虽然词中始终没有出现她的情人,但由于这首词的写法颇近于连续来两个电影镜头,前一个对准富丽温馨然而孤独无聊的闺房,后一个一下子拉到明媚清新充满生气便于幽会的江上,两个叙事的镜头无言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深刻地把女主人公内心的秘密完全发露无余了。
这种办法,现代电影中谓之“蒙太奇”;不料中国古诗中却早有所运用,甚至已经相当圆熟了。
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为例,其中就有不少好镜头。
比如,诗中形容焦母之怒,只用“捶床”二字(“捶床便大怒”);而形容刘母之惊,则用“大拊掌”三字(“阿母大拊掌”),各来一个特写镜头,两位老太太的性格神态就表现得鲜明如画了。
当兰芝离开焦府回娘家时,仲卿骑马相送,此是生离死别,大有文章可做的所在,而作者仅用了十个字:“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情韵俱足。其定格画面,如果用作电影海报广告画,效果大约也不会错。
兰芝被赶回娘家以后,阿母不免要责备几句,兰芝满腹委屈悲伤,却只回了一句“儿实无罪过”,这样写固然是为了避免与上文重复,同时也形成一个言语道断无从启齿的悲愤情境,所以接下来便是“阿母大悲摧”。这也近于电影表现手法,台词不必多,甚至不说话,简洁深刻,以少许胜多许,以无声胜有声。
下文写太守家迎娶兰芝的场面,极尽铺叙之能事,同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则足见兰芝的高尚情操,完全不为太守家的富贵荣华所动,矢忠于自己的爱情和诺言;
二则这里的热闹非凡的场景气氛与下文兰芝、仲卿的诀别以及双双殉情而死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照。
这种处理,也很有点像电影镜头的剪接切换,能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菩萨蛮》只是小令,难以充分展开,所以只能有那么两个镜头,点到即止,而已见出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