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可见的成长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TheMagus

自我们于灰蒙蒙一成不变的机器世界中走出,我们不断见证了生命的神奇与瑰丽;自此,它不再是一部仪器、一个符号,而成为了某种自洽、自为的存在。

我们从没有任何时候如此迫切的呼唤生命的成长,从自我耗散的结构系统之泵中逆向做功,展示自我的活力。

我们将遇见怎样的人生?

一、认知之镜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当上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们沉迷于婴儿面对镜中的自己期待某种神秘的邂逅之时,他们不会想到如今的认知科学让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迈出了如此大的一步。

认知决定行为。我们永远做不出认知之外的行为,直到认知的光锥散播其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然而不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对事情与行为的态度,即我们何以面对我们所遭遇的一切?

此前说过,认知让我们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直接触摸到事物的本质,它通过一层层的穿透抵达纵深之处。一句话,认知赋予我们不断提升的格局。

佛偈有云,“一花一世界”,迦叶拈花而笑;有诗如是,“一朵花里藏着一个世界,一粒沙里看见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到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当时空无限放大,我们将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认知源于经验。经验赋形于记忆与直觉。而这一切,靠的是学习。

二、学习之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认知源于经验;经验在于学习,且经由学习而不断更新。

对于学习,已经论述的太多了,它是生理上的神经元联结与社会中的经验间建构,是以万物存在的方式来理解万物。

学习处于生命漫长的演化之中,我们的使命即是将其从复杂的系统中显现出来。

我们说认知是行动之基,而学习则是认知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即学习,它们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

既然学习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学习?

三、练习之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学习需要刻意练习。

卖炭翁在中学课本上依稀浮现的笑脸至今仍清晰可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刻意练习让理性沉淀为直觉,经由肌肉记忆与内在神经回路固着了学习成果。

那么,何为刻意练习?

有的朋友说我每天也背单词啊背语法,为什么英语水平仍旧不见起色呢,我也坚持刻意练习了啊?

你真的坚持刻意练习了吗?刻意练习是学习的属性,又是学习借以达成的途径,那么我们要问了,如果这不是学习、不是刻意练习,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刻意练习?

学习是一种提升。只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判断。

背单词语法为什么不是?因为它只是某种行为的简单机械的重复,并没有走出认知舒适区,并没有经历认知冲突的洗礼,并没有产生提升与更新。故,那不是学习。

由之,我们说刻意练习亦是如此,它是对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行为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惟其如此,我们才说此时发生了学习,我们才可能遇见自我的成长与提升。

四、元认知之涡旋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谈谈方法》

经由学习、认知下的刻意练习,我们获得了某种知识,并做出了行动,接下来,是时候对此进行反思闭环了。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反思后的再认知。借由元认知,我们知道了整个系统过程的优势与不足;不仅如此,在认知与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借由元认知能够实时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

元认知是一种批判。它永远指向未来。

在时间之河中,它是不断推动河流前进的漩涡,带起一抹又一抹美丽的涟漪。

五、系统之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如果说以上四点更像是一个项目、一个活动的流程与结构,那么,为了更接近真实,我们还要赋予它们以背景与时间。

于是,它们成为了一个系统。而这,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关于系统,也已做了不少论述,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永远保持敬畏,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唯如此,我们方能对抗世界不断延伸的无序与荒芜,展现生命的色彩,与人性的姿态。

成长是一个逆转命运的事件,是对已存基因与文化的适应与反抗;当成长成为一道可见的风景,它将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