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成长励志

网络文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2019-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凯风自南A

一些作家,比如王朔、李敖、莫言、贾平凹、冯小刚等人,认为如今在网络上流行的网络文学一无是处。我虽然不了解他们的具体的看法。但是就网络文学对人生的价值方面来看,它确实比不上经典名著和传统作家的作品。

网络文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网络文学属于消遣类读物,读的时候很过瘾,读完就忘了,你也不需要记住它,继续寻找另一本读就可以了。传统作家的著作呢,读起来不容易懂,特别是一些名著,啃不动,不容易读懂,有时需要读好几遍,但是营养价值比网文高很多,它对人生有益。

就作家的收入来看,传统作家的确比不上网文作家,一方面说明了网文更加受读者欢迎,一方面也说明,大部分读者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趣味,是比较低的。放着经典名著不读,却选择了阅读网文。试问经过几十年后,被人们记住的网文有哪些?可名著还是名著,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凸显其价值。

传统作品和网文,可以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来形容。网文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要理性看待,对网文存在偏见,也是不可取的。

网络文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一个劳累了一天的人,晚上回到家,自然要放松一下自己,于是拿出手机,读一读刚刚更新的网文,或紧张、或搞笑,一天的疲劳得到了缓解。如果此时拿出名著去啃,或者去读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在看书的过程中动脑子,没有真正的兴趣和很强的毅力,谁能读的进去?由此看来,网文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工具罢了。

当然,这对于生活已经定型了的成年人来说,无可厚非。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文学,自然会影响学业,对人生的发展,亦没有好处,他们更适合去读名著。

网络文学有个特点,就是受众广,更新时间快。对于读者来说呢,当然希望每天都能看到更新,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可以阅读,作者若是长时间不更新,那么读者就会放弃这本书,转而寻找其他书目,这也逼得作者不得不迎合读者,及时更新。

网络文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网文的作者呢,年龄参差不齐,分布于各行各业,有人也专门以写网文为职业,还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被众人所熟知的网文作者,便是每天都不断更的唐家三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网文虽多,经典的又有多少?一些人把写作叫做码字,这是对写作的不尊重,码字码字,带有机械性的味道,感觉作者像是搬运文字的工人,看不出作者的感情在里面,也看不出作者的创造性。

周国平说,有人以写作为职业,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也偶尔读点书。有人以读书为职业,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也偶尔写书。这自然带有一点讽刺的意味。但是这个标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管是传统作家,还是网文作家,有读书的,也有不读书的,不能一概而论。

一些作家把网文批的一无是处,也有其道理。因为它创作的太快,作者到底是个码字工人,还是个读书人,这点大家都不知道。写出来的东西,仅供消遣娱乐之用。即便某人看了许多网络文学作品,试问若是一位长辈或者领导问某人读过哪些书,某人脱口而出十几本网络文学作品,这样合适吗?

许多传统作家,呕心沥血,广泛搜集材料,多方考证,谨小慎微,迟迟不敢下笔。可是一旦写出来后,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高质量的书,会让人主动放弃一些低级趣味,因为尝到了高质量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已经看不上了。

网络文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一个不读书的人,灵魂是匮乏的,他与机器工具无异。一个不读书的人,他永远爬在地上生活,从来没有站起来过。读网络文学没有错,只要明白它是消遣读物,只允许花少量的时间去阅读即可。对人生有益的作品,还是那些历久弥新的名著。所以要把大量的时间,放着古今中外的名著上,勿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要把创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情,不可草草对待。网络文学,有它适合的阅读人群,毕竟每个人三观不同,读书的目的也不一样,不必苛求每个人都去读经典名著。经典的东西,永远都是小众化的,不可能流行的。

传统作家的作品,还有经典名著,自然要去接触,不过也要凭自己的兴趣,有的名著,确实读不进去,不过无妨,总有适合自己的书目。

当读者掩卷沉思的时候,能够在陌生的领域学到东西,心灵上能够能够得到净化,这书,便是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