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读书想法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87号公路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公众号上呼吁读书的推送文章应运而生,各大电商也开始了购书满减活动的价格大战,朋友圈里的活动也心照不宣地集中到了各种书店中,似乎在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在忙着挑书买书看书。

在这或是由心而发或是趁热跟风的背后,正在阅读类似“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的推送文的你,正在计算着怎样填充购物车才能凑够“满xx减xx”的电商促销的你,正在抱着基本刚刚挑好的书在今日异常火爆的实体书店里排队等待结账的你,有没有一瞬间突然想问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虽然如今没有了过去那种八股文定官运的势态,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上学读书的重要性也并没有被减弱。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好好读书,才能在高考时考一个好大学,才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迎来一钟你曾经在年少时几分鄙视却仍不得不奋力追求的稳定的生活。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终于,寒窗苦读让你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战中险胜,也让你在僧多粥少的求职战场上稍赢,似乎你终于完成了由“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读书岁月带来的稳定生活。这个时候,另一种意义上的读书,也就是我们更多时候所讨论的读书,才刚刚开始。

其实,我个人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兴趣问题。有一些观点将读书上升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高度,甚至将读书和个人的生活志趣品味联系到了一起,颇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味,这样就有些偏颇。

就像是有的人喜欢白菜,而有的人则偏爱萝卜,各有所爱本来就无可厚非,食物如此,读书亦然。作为兴趣爱好的一种,读书和运动、烹饪甚至是购物一样,对于痴迷于其的人来说,并无差别。所以,那种“爱读书的人自然比不爱读书的人高贵许多”的论断,简直是言论绑架。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但是,近些年来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读书这种兴趣爱好,和其他的比起来,似乎渐渐地败下阵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离开了校园的成年人,似乎和读书这件事情也渐行渐远。同样,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开始转型,你会突然发现,似乎除了有公家背景的新华书店之外,其他的书店都在将曾经一部分的书架改成了咖啡桌。再加上电子阅读器的兴起,人们都习惯了在或大或小的屏幕上浏览着碎片式的阅读资料。就连在地铁上,如果在一排低头族中看到一个捧着纸质书的人,都成了令人侧目的新奇。

也就是在这种格局的形成下,读书一边被一帮人吹捧的同时,也一边让一群人轻视。“读书有什么用啊?能让你多张几斤肉,还是能给你变出几块钱?”相信这样的言论,数见不鲜。

的确,读书不比耕种,它无法创造出明显的成果,也不比劳作,变成实实在在的劳动力,古人所说的“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也并非字面所指,所以,当你看着一个安静地捧着一本书的人的时候,短时间之内,他的改变,并无力解释“读书有什么用”。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然而,如此说来,读书就当真无用吗?

作为半个书迷,回望我成长经历中与读书相伴的日子,以我个人浅薄的认识,读书最大的用处,就是给生命恒定的频率,带来静与动。

所谓静,于心。

当你关掉了或大或小的电子屏幕,扭亮台灯,或是端正地坐在桌前,或是慵懒地躺在床上,翻开或硬或软的封皮,看着或深或浅的墨印,一字一句,由浅入深。且不说文字究竟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光是这一段时光,就弥足珍贵。此刻,你不再是终日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夫,你不再是茶米油盐伺候老幼的人妻,你不再是被业绩搞得身心俱疲的职员,你不再是让成绩弄得焦头烂额的考生,脱下了所有的社会角色,这一刻,你只是你自己。

当你有机会真正享受了那种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读书的用处,你已经想好了答案。

所谓动,于思。

读书能让内心宁静,也能给你的思想带来改变与推动。

你终日囿于格子间,但《瓦尔登湖》却让你看到了另一番天地;你准备为看不见的未来而放弃努力,但《老人与海》却大声地告诉你“人生来不可被打败”; 你悲观地认定缘分只是飘忽不定的东西,但《霍乱时代的爱情》却让你开始期许爱情的另一种可能;你以为你已经阅尽繁华看遍风光,但《唐诗三百首》却让你明白言简意赅里的万紫千红与万水千山。

在读书日里,谈谈读书这件事

这种由阅读带来的“动”,是对一个人目光的延伸,视野的扩展,以及思想的改变,让我们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下,仍能穿梭古今,游历中外,看见一个个超出我们想象的大世界,听闻更多的思想,感受更多的角度,亲历更多的体验,触摸更多的未知。

也许,这就是读书这件事。一动一静,于心于思,让生命的节奏不再一成不变,有了声调,也有了韵律,成了一首站在巨人肩膀上和着个人心与思之体验而谱写的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