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斋千钻公会读书

摸象札记 9 ‖ 轮回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129人  念远怀人

佛教前史

轮回

在奥义书①里,第一次出现了“轮回”(samsara)这一术语。

轮回无疑是印度留给世界最重要的宗教遗产。“它把印度诸宗教同那些有着闪族祖先的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明显地区分开来。②”

轮回说的起源还是模糊不清。它也许借用了非婆罗门甚至非雅利安的成分,开始只在“林栖”或云游的苦行者间秘密流传,到奥义书见载时,已成为正统的知识。

早期的雅利安人的来世思想似乎与中国人一样,正直人的灵魂死后会去天国,永远与他们的祖先同乐。

但印度人有一个规模惊人的宇宙时间循环观念。婆罗门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无休止的创造和毁灭的循环,每一个完整的周期是梵天(创世之神)的一百年,到期万物毁灭进入混沌一百年,然后另一个梵天降生。梵天的一天被称为一劫,相当于人世的43亿2千万年。相比起基督教义里从创世到末日审判的单向时间体系,印度人的时空实在太广阔了,以至于有悲观主义者痛苦的怀疑,在漫长的时间里,死者的灵魂会不会进一步死亡?

于是多世界(比如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无休止的轮回说流行起来。每个生命的轮回轨道是由“”(行为)规定和推动的。人们在“无明”(无知)的状态下,不知道其行为(业)的后果,陷入因果报应的铁律,再推入更深的轮回。轮回说实际是一套面目清晰的道德律,反映人们拒绝在单独一生中不合理的苦乐经验,希望有某种自然补偿法则,在漫长时空间保证最终的公平;同时也消解了神灵的权威。

轮回的出现,可以说是印度神学的转向,传统献祭的功德,在人一生“业”(行为)的计算里,变得微不足道。从无休止的轮回里解脱出来,变成以后印度宗教的中心理想。奥义书就把“梵我合一”和“解脱”这两个理想统一起来,梵我合一即能解脱,解脱就是梵我合一。

轮回说的流行,势必促进不伤害论(ahimsa)。因为轮回把一切有生命之物都联系在一个流转的复合体系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婆罗门的杀牲献祭,自然受到了新思潮的抵制。

在“无明(avidya)→业(karman)→轮回”这个公式中,无知成为轮回的第一因,那么知(智慧)本身的地位也被无限提高,认知被认为是解脱的必经之路。一个印度哲学辉煌的时代已在认知的热潮中悄然敞开。

展望无穷尽的转生,使更多的敏感者加剧了悲观和苦痛。在如何对待轮回和解脱这个问题上,激荡出百家争鸣的沙门思潮。


① 森林书与奥义书都附属于吠陀,其产生时代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与佛陀的时代相连续。奥义书的思想在当时新颖而深邃,对后世哲学启迪极大,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
② A.L.巴姆沙主编《印度文化史》11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待续)


请关注我的历史/武侠/奇幻……连载小说——
【三十六骑】(上)
【三十六骑】(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