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上课《木兰诗》
从一首长诗中选取两个经典选段中积累两个字,两个评价语,一对成语。
就这么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将北朝民歌《木兰诗》进行严谨又透彻的板块化解读。
大师的水平可见端倪。
继续啃读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实录。
先生总能引导孩子们利用课内资源(课文导读、眉批旁批、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就地取材,巧妙切入。
一开始,就北朝民歌《木兰诗》如何朗读,带着孩子们尝试、品味、点拨、收获………将课堂的各种读——默读、对读、范读、品读等落到实处。颇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全诗的层次在作者的叙述、孩子们的反复品读中条理清晰。
从开头的焦虑与哀叹、忧愁与果决,到踏上战场的紧迫与感伤、豪迈与悲壮,凯旋归来的坚持与热盼,回到家乡的热烈与欢快、调皮与自豪等。这些感情的揣摩需在多角度的读中根据语境来慢慢品位。
2个选段
《木兰诗》是一首民歌,内容较长,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就选取两个典型镜头——“木兰征战”和“木兰还乡”这两个片段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如何精读。
这就叫选点来突破,选取的点往往是关键点,精美点,深刻点,疑难点知识内容丰厚点,这样带着学生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以点带面,对孩子们读深、读透、读出文中滋味来说,确实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在筛选之前已经明示暗示孩子们每一小段的最后两句可以用来概括段意。顺带着将“概括情节”这一基础能力的夯实在不动声色中再次落实。
1.木兰征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一段是全文中内容较短的一处。三十个字,六句诗,承上启下,表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列,十年之艰,真可谓是字字千金。其中的“飞”字用的特别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速,表现出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
积累文中字——戎
教育一定是有最佳时机的,善不善于发现,能不能抓得住,是一般教师匠与资深教师乃至大师的明显区别。
余老师总能在水乳交融处,在不动声色中给学生整理笔记、夯实双基的机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关注孩子们知识的积淀。
这是我读他的书,听他的课堂实录时最让我肃然起敬的地方。
从“木兰征战”这个小片段中积累出一个“戎”字。①解释了“戎”的本意:古代一种兵器。举例:兵戎相见、投笔从戎、一身戎装;②积累一个词——戎马、戎机,即军事、战争。举例:戎马生涯、戎马倥偬。
积累文中修辞——互文
这6句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平时孩子们接触不多的一种修辞互文。顺势就让孩子们积累修辞“互文”,夯实基础。①解释“互文”的定义:上下句或者若干个句子的意思相互交错、兼顾、补充。②举例:小学时学过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本课中也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解(翻译)的时候需要打乱次序,重新融合。
积累两个评价语——惜墨如金/泼墨如水
确实,在文章写作及品读中,会有两个极端,一为惜墨如金,二为泼墨如水,都应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求而有所取舍,当简略处一字千金,当具体描摹形象时也不惜笔墨——这就是简笔与繁笔的切换。
是选择简笔还是使用繁笔,都是为了服务文章中心。此乃选材的核心标准。
2.木兰回乡
紧接着就选取本文一处泼墨如水的精彩句段,即“木兰回乡”的镜头。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两处精选片段都引领着孩子们读出层次。
这一处使用繁笔,共84个字16句诗,里面有好多传神的四字短语,尽情渲染,用栩栩如生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等表达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
积累文中字——阁
在这一片段里,余老师又抓住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及时积累“阁”这个关键词。
①本意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一般用来远眺,休憩,藏书或供佛之用,比如楼阁;②还可特指女子的卧房,比如闺阁;③积累含有“阁”的四字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亭台楼阁,仙山群阁,束之高阁,空中楼阁等。
理解2个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磨刀霍霍:文中指弟弟听说姐姐回来后,欣喜之余赶紧杀猪宰羊做好吃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在行动前抓紧准备。
扑朔迷离:文中指两只兔子一起走,分不清哪一只是雄兔,哪一只是雌兔。现多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最后总结文章详略时顺势而为总结核心人物形象:
全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不管是详还是略,都是为了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她既有英雄之气,更有儿女之情的核心形象——她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她云鬓花黄,楚楚动人,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纵有千姿百态,万种面孔,然都是木兰。
就这样,两个片断,两个字词,一对成语,两种评价语,并没有面面俱到,却又重点突出,兼顾了课文的语文性和工具性。
又长了见识,继续跟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