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书评家的趣味》
011 李影心《书评家的趣味》海豚出版社
李辉主编的《书评面面观》一书,意外看到收录有李影心的书评,想起了《书评家的趣味》,再接再励,接着看。
看看1930年代的李影心,如何评价书评。他认为“大多数文艺杂志中所载的“书评”之类,其本质,并不见得是批评的,有时,更充分流露着读后感的气息” “读后感”虽然“不见得尽然可以随意抹杀” 毕竟,“只是作。为未入轨道的批评的一种过渡中暂时的现象”。他主张新文学“书评”应该是分析的,批评的,应该在体现作者个性的同时又顾及到公平,书评虽不能替代文学批评,但好的书评应该“独具一种较高的对文学艺术的趣味”,体验了文学史家的眼光。(这段话,由陈子善先生编辑,总结)
在我看来,书评和影评一样 ,读者如果光看“评论”,意义不大,也未必能看得进去,如果说需要靠评论来做推广,那未免也迟了一步,各种图书广告反而更吸引。如果书评只是专业评论,那受众又未免太窄了。
看李影心点评沈从文,“作者文章风格实呈现极度的奇特,与其他作者都迥然异趣的。作者笔下触及得极广,且惯用为一般作者读者皆不大熟悉的题材,从生动故事中把捉某些类人物的生活,思索,性格及品德,加以逼真的刻描记载。”
“沈从文先生有一支洒脱的笔,能流利而无拘的刻划故事人物性格,态度从容,使情节支配自如活泼,为风格强烈的一点特征。作者善于选择辞藻,字句类皆深刻机警,生动有力,每个词语皆用在一种适当的地方,使平凡句词具有特赋的生机,奇丽处为拙劣促陋中国文字上增加几许新的变幻。”
1936 年,李影心盛赞郭沫若。“五四后,新诗有过另一阵兴盛,是民十五《晨报.诗刊》的创刊。惟是这当中,尚有一个诗人值得提说的,是郭沫若。郭氏的豪放夸张,可称独步;且节奏单纯,情绪狂炽,有《女神》及《沫若诗集》。”
李影心还点评过老舍,林徽因,穆时英著名作家的小说,也评论过李广田何其芳,徐志摩,卞之琳的诗集。但是李影心是谁?他从哪里来,后来又从去了哪里?编《书评家的趣味》的陈子善先生,也没办法了解更多,编发过李影心书评的编辑,萧乾,沈从文他们,也没见为他写过什么文字。《书评家的趣味》出版也六年了,网上也没有李影心的“后人”来认领,这让我觉得有点惆怅,文人有小圈子不是很正常吗?为何他会无影无踪消失了?
140字自媒体一度占据社交平台,不少人抱怨文章字数多看不进了,像那些恨不得一夜暴富的人那样,有些人也巴不得一目十行,一个小时就要看完一本书,最好看一本书要给自己带来好处,很难再有像李影心那样,认认真真的给图书写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