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绿松石常识
绿松石器几乎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依其功能和社会性质,本文将其大体分为串饰、礼器、粗装饰、精装饰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串饰阶段,主要流行在新石器时代。多直接用于人体装饰。
从裴李岗文化开始出现至新石器时代末期,绿松石器主要是以串饰的方式直接佩戴在人体上。在史前经过约4000年的发展,绿松石器从加工到装饰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绿松石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出现时间较玉器为晚。作为装饰品,绿松石器自然会受到其时玉器在制作和使用上的影响。基于个体较小的原料,早期绿松石一般只见串饰,这在舞阳贾湖绿松石器中比较明确[3](图一,2)。除了钻孔作为串饰所需之外,早期绿松石器还都会进行切割定形和打磨修饰,以便使器体较为规整和光洁。这样,玉器和绿松石器作为早期装饰品,普遍运用切割、钻孔、打磨等技术,制作较普通石器更为精细和讲究,也加速了石器等手工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时代,绿松石器进入发展的繁荣时期。绿松石器发现在更多的地点、更广大的区域,产品有了更多的种类、更大的数量、更深的加工。这一阶段绿松石串饰形态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较多的被加工为较规整而扁平的牌形。这种牌形绿松石器有的还搭配加入玉或石材,形成复合材料的串饰。也有不少绿松石取其自然的珠形或筒形,多颗串联。以绿松石为点缀的复合材料串饰、多颗串联或单片的单一材料串饰,两种形式形成不同视觉效果,也成为此后串饰长期发展的模式。这一时期有的串饰还被制作成象生的形态,如红山文化喀左东山嘴绿松石鸮,其宽和高达到2.8和2.4厘米[4]。绿松石串饰的发达,尤其表现在大汶口文化中,近年的考古项目章丘焦家、滕州岗上遗址都有较多的发现[5](图一,1)。大汶口文化还出现镶嵌在玉、骨等器物中的圆形独片绿松石,这一装饰方式也在后世被广泛运用。仰韶时代绿松石器的分布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6],呈现出强大的传播能力。
新石器时代末期绿松石器在此前各区域继续使用,但不同地区使用的数量和方式多有变化。一是此前绿松石器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区域,绿松石器的数量明显减少,而黄河上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绿松石器的数量明显增加。后两个区域很可能是邻近的绿松石矿源得到了开发,并在其后更晚的时间有大量的产品出现。这一阶段另一个变化是出现了连续多片的联片绿松石制品。联片绿松石器最初是在大汶口文化中作为饰品出现的,并在其后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流行,在临汾下靳墓地[7]、襄汾陶寺墓地[8](图一,3),以及青海同德宗日M322都是用作腕饰[9](图一,4)。腕饰可以说是串饰的升级产品,临汾下靳、襄汾陶寺腕饰中,都有串饰被拿来加入作为嵌片的。而较之此前的牌形串饰,嵌片是对绿松石进一步的精加工。良渚文化中,浙江桐乡新地里、上海青浦福泉山等地出现弧面的圆形绿松石器,是在表达动物的眼睛,说明以绿松石为核心材质的、兽面之类的神灵形象已经出现,这与同时期玉器中大量类似神像的出现是协调一致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学者认为山东龙山文化中像临朐西朱封M202、日照两城镇M33大墓中的绿松石联片组成的图案,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神灵形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