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好说话——两本书的奇妙联系2020年5月25日
上周读完《好好说话》,昨晚开始读《少有人走的路》,没想到今天就发现两书中奇妙的联系。
在《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分,作者主要阐述了自律的重要性,他说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在承担责任部分,作为心理学家的作者讲述了自己进行心理咨询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劝导一位酗酒成瘾的军官,一个是开解割腕自杀的军人妻子,两个案例都以失败告终。作者的结论是,他们两人都是因为逃避责任才导致了各自的后果。
而我读到他描写与两位病人交谈的描写时,马上就想到了《好好说话》中类似的例子。这两个例子与《好好说话》里的反面例子何其相似。不信大家对照一下。
两本书,三个情景,非常相似,都是想说服对方改变行为,但说教式的说话方式反而使对方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为自己找出了各种理由,最后都没有达到说服目的。
两本书不同的是,《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话的问题,认为都是由于病人逃避责任。而《好好说话》的作者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说服对象为什么不肯听从说教,却能换一个方式去引导对方改变思考的方向。下面就是作者认为的正确的引导方式。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棒。
把《好好说话》的方式运用于《少有人走的路》,也许作者可以这样跟他的病人说话……
对象1:酗酒成瘾的军官
由于他是主动找作者做心理咨询的,因此,他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酗酒的危害性,并且想改变。那么,作者也许可以这样引导谈话。
作者:“你来找我是曾经有一点点想要戒酒吗?”
军官:“是的。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喝得很多,而且,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喝酒。在冲绳,我们晚上无事可做,实在太无聊啦,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
作者:“嗯,确实挺无聊的,那我很好奇你居然想戒酒,原因是什么?”
军官:“毕竟喝酒不太好,对身体不好,喝得太多还会影响到我的军职。所以我想控制一下自己。”
作者:“喝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控制吧?”
军官:“可是一直喝下去就会喝得越来越多,就会喝酒成性了。我不太想那样。”
作者:“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军官:“也许我可以找点别的事情来做。”
作者:“你想做点什么事情?”
军官:“我喜欢读书,也许我可以在晚上读书,这样我就不会跑去酒吧了。”
作者:“这个办法似乎挺不错的。你借书方便吗?”
军官:“图书馆有点远,不过,我可以借别人的车开着去。”
作者:“营房的环境适合读书吗?”
军官:“太吵闹了,不过我可以去学习室读书,那里比较安静。”
作者:“除了读书,你还能干些什么让自己不去酒吧?”
军官:“我还喜欢钓鱼。”
作者:“可是晚上有钓鱼的地方吗?”
军官:“这里有几家夜钓俱乐部,也许我可以加入其中一家。”
作者:“好主意。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你的计划?”
说服对象2:割腕自杀的军人妻子
作者:“你这是怎么了?”
军妻:“这个地方让我觉得无聊,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还待在这里,我还是会自杀,”
作者:“这地方确实挺无聊的,你住在这里一定很痛苦吧?”
军妻:“我在这里什么朋友也没有,我一直很孤独。”
作者:“这确实很糟糕。你很想跟别人交朋友是吗?”
军妻:“是的,可是我居住的居民区没人说英语。”
作者:“那么哪里有说英语的人呢?”
军妻:“那只能去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军人妻子俱乐部。”
作者:“你怎么去那里呢?”
军妻:“必须开车去。但我丈夫白天得开车上班。”
作者:“你们只有一辆车,这确实是个困难。他没有办法送你去是吗?”
军妻:“是的,不过我也会开车,也许我可以先送他去上班,然后我再去找朋友,他下班是,我去接他。但我只会开自动档,不会开手动档。”
作者:“手动挡的车确实比较难学。特别是这里的道路比较糟糕。”
军妻:“其实我也可以学习一下的”
以上就是我模拟的对话场景,很可能实际情况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我觉得这种用引导的方式,让对方自己说出想要做的理由,自己如何去做,肯定比用说教式的方法去教育别人会好一些。毕竟,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听别人的话,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