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自己有限的精力
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我们今天来刷《深度工作》。
我们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很忙,下班的时候精疲力尽,大概率还要加班。虽然这样忙,但让你总结自己工作成果的时候,却又觉得无事可写,只能无奈地说,都是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没有精力再去处理更重要的事。
就我自己而言,我习惯于列出一些大的工作计划,但却总陷入琐碎的事务当中,比如各种审批程序、例行的沟通跟踪、常规的数据信息汇总等等。忙的时候,都在处理紧急而没那么紧要的事务。而没有这些紧急事务的时候,虽然有空闲却也不愿意去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大事情,反而希望再来那些虽然琐碎却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的工作。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原来计划要做的几个大事情,一件都没有结果。
真的是因为我们工作太多而忙不过来吗?
未必。《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就认为,在碎片化时代,要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深度思维能力,把认知能力推到极限,才能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深度工作。我们需要深度工作。
但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并不容易,有几个思维习惯阻止我们深度工作。
第一个思维习惯是最小阻力原则。在面对几项任务的时候,大脑的自然选择,倾向于难度比较低的工作,这样会让大脑感到非常轻松。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低难度的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在面对困难复杂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降低了工作质量。这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认知切换耗散,大脑在切换工作任务的时候,会消耗认知能力;二是认知混淆耗散,大脑在处理后一个任务的时候,依然会分散部分精力思考前一个任务的内容。所以,一直频繁的处理多想低难度工作,会带来认知能力的大量消耗,导致没有余量应对复杂工作。
第二个思维习惯是“忙碌代表生产力”的思维定式和观念偏差。我们总是要认为,必须在忙点啥才能表示自己在工作。而且公司的管理者也这样认为。看到员工比较安静,没有表现出热火朝天大干一场的架势,管理者就会认为这个员工在偷懒。个人和公司管理者都存在看不得员工太平静的观念偏差,造成了员工潜意识里就给自己找那些容易很快看到结果的工作来做。
深度工作有多种模式,分别是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节奏模式,是自己创造一种节奏,把工作整合到生活中,形成一个简单的常规习惯,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做同一件事。比如早上6点起床,读书或写作一小时,一直坚持这个节奏。
双峰模式,是把个人的时间分成两部分,其中一段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另一段用来做肤浅工作。这个适合类似普通上班族这样有强制时间安排的人。
禁欲模式,就是在工作的时候与世隔绝,完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这比较适合自由职业者,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
记者模式,是在工作中随时插入一段深入工作时段。这个模式比较难,对个人的专注程度要求比较高,能够马上将自己的精力从当下的状态转移,进入专注状态。
我最近在强迫自己使用青蛙和番茄时间法这两个工具,但坚持的效果不算太好。从这本书来看,可以把深度工作的模式整合到我的工作方式中。
我选择节奏模式和双方模式这两个模式。
1、每天早上安排1-2个番茄时间,用于注会学习。
2、上午工作时间用于深度工作,确定需要深入思考的工作任务,使用4-5个番茄时间;下午主要用于肤浅工作。
以上是今天刷书的主要内容。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