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习笔记9】《教学勇气》之心灵之问

2023-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是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里,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行,这个令人头疼的职业。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我反复思考一再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到了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

这段话似乎不是在描述作者,而是在描述我常常遇到的惶惑!

继续读下去: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

“你”的地位。

看到了光明!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常常琢磨这节课怎么上,那节课要用怎样的技术,利用间隙看专业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教学的各种教学技巧,专业各种教学技术,可还是常常限自己于无力。害怕自己辜负了学生,辜负了自己,辜负了光阴!

“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我教语文学科,我就是语文;我是数学学科,我就是数学……”认同自己,让自身完整!哪怕这里有着很多次的伤心,乃至力不从心,我们还是愿意坚持,愿意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学虐我千万遍,我待教学如初恋……

这些,就是教学的真正勇气!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相遇之后,如何让自己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都有儿童立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我们是“长大了的儿童”,但是毕竟已经远离儿童久矣,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思,孩子的语言系统,我们真的懂吗?“当我是孩子”比“是我的孩子”的立场更重要。

1.多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童年对话。认同自己孩提时的“乖”与“不乖”。抱抱当年那个害怕出错的小人儿,告诉他:你长大了,比当年有力量了,再也无需恐惧了。

2.多和孩子对话。用真心,用真情,与他们的言行感同身受。和孩子的一阶生命场域和谐,才会促使孩子在二阶图景中各自绽放,交相辉映。

3.课堂里,倾听孩子,是保持儿童立场的前提。听出孩子所说的,听懂孩子想说却未说出口的东西。

4.和孩子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感受他们的乐,感受他们的忧愁与烦恼,陪着,就是最好的教育。生命在场,教育在场!

两个关键词还需要再理解。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关:对这些力量我是欢迎它们还是害怕它们,认同它们还是反对它们,追随它们还是拒绝它们?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我会变得更加完整,但是完整并不意味着变得完美无瑕。通过承认我原本是的那个整体,就意味着变得更加真实了。

虽然这两段话十分难理解。我们都是活在The One的统领下,激活一阶的身体智能和骨盆智慧,相信自己的慧根,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认同和自身完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