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金南丁格尔”是怎样炼成的
“护理是什么?护理是来自上帝的呼召,值得一个人一生的投入。护理人员如果没有信仰,护理会变成一种机械式的工作。”
这句话
来自“提灯使者”南丁格尔女士(1820-1910)
今天,是她200岁诞辰
作为军医的儿子
从小在医院混大
对医护工作者确有更深的情感
我想无论是谁
都该听说过她
这位以有限的生命捍卫普世健康的天使
她诞生于托斯卡纳大公国
有着大英帝国富裕世家的煊赫背景
从小更是人人称羡的千金名媛
父母高薪聘请家庭老师
教授她各国语言和艺术文化课程
还经常带她盛装出席社交场合
那些专为金字塔顶端富豪所举办的
各种慈善活动与奢华晚宴
不同于那些徜徉在酒池肉林的交际花们
南丁格尔有时会觉得
自己有限的生命
不该终日浪费于宴会和沙龙之上
尤其在宾主尽欢之后
小小年纪的她
内心总萌动着枉费此生的茫然
据南丁格尔的自述:
在某个夜晚
她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召唤
要她以无私的爱点亮自己前方的路径
而那条该走的路
并非她每日所见的鲜花坦途
而是要放下一切尊贵
和耶稣基督一样,扛起十字架
匍匐在地上谦卑的做事
用真心的关怀和细心的医治
拯救那些深陷苦痛中的彷徨世人
是的
即便前方是荆棘苦路
南丁格尔仍旧顺服了上帝的启示
决心放下大小姐的身份
投入护理事业,奉献己身
这个选择
是无悔的天职,更是无怨的使命
不得不说
落差到底有多大
护士这个职业在当年并未受到尊重
(nurse,语意来自于拉丁文的“滋养”或“奶妈”)
社会地位不高
又适逢西方宗教改革
许多身兼“看护师”资格的修女被迫离开岗位
导致人才传承出现了跨世纪的断层
说得更直白一点:
当时护士的地位和奴仆或长工差不多
工作危险性大,薪水又低
战时还要和军队一同远赴前线医治伤兵
所以长辈听到南丁格尔的志向
所有人都极力反对
就像班里别的同学都要当“老师”和“科学家”
就你非要当“掏粪工”
你以为你也能和主席握手咋的?
爱她的亲人不能理解这个选择
痛心疾首之余
尽是责备和愤怒
1851年
南丁格尔到德国接受护理师培训
三年后
与其他38位志愿护士奔赴前线
千里迢迢抵达了克里米亚英军驻地
“克里米亚战争”打的异常惨烈
法国军队有“天主教修女会”护理
俄国军队则有“东正教医疗团”提供协助
唯有受伤的英军士兵宛如孤儿一般
护理缺失,药品匮乏
伤寒等传染病盛行
死亡率竟高达42%
在严峻的北疆凛冬之中
南丁格尔每天往返步行四英里
工作二十个小时
伴着风雪与烛光,穿梭于医院和营地之间
39名护理人员拼命投入
为多达20万英军提供了安全的医护
并积极呼吁英国卫生部门
投入前线卫生设施的升级计划
每个夜晚
伤兵都会看到她手持风灯来回巡视
“提灯使者”的称号就此传开
在那些无助无眠的时刻
她的灯光安慰了多少孤单恐惧的灵魂
从她回国后受到的礼遇就可见一斑
经过两年的努力
英军伤兵死亡率大幅下降至2%
堪称一个壮举
在南丁格尔身上
我看到了一种热爱
她特别推动了一系列医疗环境改善计划
以及医护人员管理制度
通过她数理统计的专长
完成了许多重要且珍贵的医疗与公共卫生统计图表
1859年
南丁格尔出版了护理学教科书《Notes on Nursing》
并成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创设以来第一个女性成员
次年
她于英国伦敦
筹组了全世界第一家非宗教修道院形式的护理学校
自此,护理开始与宗教正式脱钩
奠定了近代护理学专业的基础
她后续完成了多本的护理学教科书
如《Notes on Hospitals》等
透过经验传承与持续教育
希望护理工作可以延续到世界各个角落
让更多受伤的生命得以善待
十余年后
她把火种播撒向全世界
她用七个月的时间
亲自培训美国人琳达·理查德
让她将新式的医护理念带回新大陆
到了1885年
学成的琳达来到远东
将南丁格尔的理念在日本传播
训练出第一批具备西方护理观念的日籍护士
南丁格尔对于护理工作的坚持与奋斗
让护士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也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贤妻良母才是好女性”的观念
让女性有机会走出家庭,踏入社会
可以和跟男性一样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许多自强独立的女性
以及出色的女性领导者
这里也有南丁格尔的一份功劳
毕竟
在一个没有女性充分参与的社会里
少了那些特有的温柔与牺牲
刚硬的男性可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混乱
毫无疑问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
护士是上帝或神明派至人间的守护者
而其绽放光辉的原点
就是被誉为“护理人员楷模”的南丁格尔女士
我觉得
她的成就初于信仰
但不止于信仰
她让我明白
不管人们信仰上帝
或是其他什么主义
再或什么也不相信
无论对错
这些都已是心灵更高阶的追求
而在底层
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那些构建我们内心与性灵的基石
我们该像南丁格尔一样
无论相信什么
首先信仰善良
(完)